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核心文化产品和激发活力的重要引擎。对于公众而言,走进博物馆绝大部分是为了展览而来,展览作为博物馆与外界交流的连接之物,一定程度上,其质量水平影响到博物馆在大众的形象评判。四川发布特别采访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回答博物馆如何策划、设计出观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
所谓观众喜闻乐见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简言之,是指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从观众的视角去思考布展,最后做出一个观众喜欢看、乐意看、看得懂、看得明白的陈列展览。
“近几年,我们的几个大展均采用宏大叙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当下的文化战略、时政方针契合,才能引起时代的共鸣。”谢丹表示。
四川博物院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出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出了“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为配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出了“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等展览,均得到业内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谢丹还说道,“川博策划的大展并不局限于本身藏品,通常会组织几十家文博单位,比如限定共同的区域范围,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宏大叙事给人磅礴的视觉冲击,我们在策展实践中,也有‘以小见大’温婉细腻的走心之旅。《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就是通过包含莲荷元素的文物,来呈现中国文化中包含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合思想。”谢丹说到。
四川博物院策划展览时还尤其注重编写逻辑,即包含内容逻辑和语言逻辑。“我们做展览时要注意将学术语言,转换成通俗语言,而且需用简洁的语言向观众传达关键信息。”谢丹说,“此外展览的叙述解读是有逻辑关联的,脉络必须要清晰。”
以“古代四川──秦汉三国时期”展览为例,川博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块按顺序来讲,符合城市发展的大抵逻辑,尤其在汉代这部分,先从新修水利才引出天府肥沃之地的基础,成都平原拥有安居乐业的环境后,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物阜民丰,而后文教开始兴盛起来。
“在呈现形式上,空间布局动线流程,主色调也要匹配展览的气质,符合时代审美。”谢丹认为。例如,“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主色调是从苏东坡的书法绘画中提取的颜色,符合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调性雅致。“古代四川──秦汉三国时期”的主基调是红色,汉代崇尚红色,并且彼时的陶器、陶土,在四川主要以红砂岩为主。
在谈到下一个展览计划时,谢丹介绍,四川博物院将推出《雄关漫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展览。“一条古蜀道,半部中华史。”谢丹说“这个展览立足蜀道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蜀道考古”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用博物馆展陈语言,多维度解读大蜀道上的自然与人文,见物见史见精神。我们的策展思路是以大蜀道沿线四省(四川、陕西、甘肃、重庆)为主,从空间和时间上立体展示大蜀道的丰富内涵。”
“蜀道文化是观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和平性、包容性等五个突出特征的窗口”谢丹说:“用展览这种形式来阐释我们文明的特征,还有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中国理念,直观又贴切,形象且生动。”
正是在陈列主题、聚合资源、注重逻辑、形式设计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四川博物院近年来的展览屡获业内高度肯定,陆续获得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中华文明国际展示优秀项目库”重点推介项目,以及“培育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介项目,不仅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提升了四川博物院在全国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