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文物鉴定,辩明真伪,解码历史。如何促进更多的“历史解语人”涌现,让文物研究更深入、公共服务更优质高效?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川渝两地“牵手”联盟。
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重庆管理处)牵头发起的公益性协作机制“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在四川广安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共22家,包含了四川13家、重庆9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联盟表决通过了《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章程》和《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倡议书》,选举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为联盟首届召集单位。
“组建这样一个比较庞大的联盟,主要任务就是开展文物鉴定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联盟成员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川渝地区博物馆文物鉴定、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搭建服务平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重庆管理处)主任罗霞介绍。
为何川渝要携手共建文物鉴定联盟?罗霞解释,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就构建国家文物鉴定体系作出一系列部署,明确提出打造区域性文物鉴定中心的相关要求。另外,希望能为更多市民朋友提供文物鉴定服务平台,提高大家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衣带水、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联盟的成立有效连接起川渝血脉相通的文化纽带,让文物鉴定与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惠及沿线地区,不断提升川渝地区文化建设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就在18日下午,该联盟首次公益学术讲座活动在广安市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研究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岩研究员分享了川渝两地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及相关研究成果。两位专家以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表达不时博得满堂喝彩。
白九江以《武隆关口一号墓考古收获与墓主探索》为题,介绍了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该墓葬是近年来乌江流域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考古发掘成果丰硕,出土文物精美,通过文物检测技术的大量运用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展现出该地区汉文化确立过程中巴、蜀、楚、秦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特征,是巴蜀文明融入汉文明的生动案例。刘志岩以《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介绍了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五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还为公众普及了水下考古知识、张献忠大西政权的相关知识。
“下一步,川渝将共谋一盘棋、共享新机遇,全面统筹川渝两地文物鉴定资源,加强与其他文博机构以及文物爱好者的交流与合作。”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鉴定二部主任刘振宇介绍,联盟将整合川渝地区文物鉴定和学术研究资源,加强文物鉴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并且相互交流文物鉴定区域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同时,联盟将通过联合举办公益鉴定、专题展览、学术讲座等活动,提供文物鉴定服务,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我们还将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物鉴定和学术交流活动,用实际行动推动川渝地区的文博事业走向世界舞台。”
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四川省: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总店、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宜宾市博物院、绵阳市博物馆、泸州市博物馆、达州市博物馆、广安市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
重庆市: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重庆管理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涪陵区博物馆、永川博物馆。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