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身着羌族传统民族服饰,做事有思路、有干劲、有闯劲,说话真诚直爽、干脆利落、情感丰富──这是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负责人杨梅给记者的印象。
5月初夏,阿坝州汶川县的甜樱桃迎来成熟时节,沿着岷江河畔,一直到高半山地带,成片的樱桃林,绿叶间点缀着红果,轻轻摇曳在微风中。在位于汶川七盘沟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内的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踏踏踏”缝纫机工作声响成一片。
“平时这里满满当当都是人热闹得很,这几天车间里好多工人都回家收樱桃去了,一部分原料被村民背回家做了。”杨梅指着还有二三十人工作的车间稍带解释的说,“这些是家里没种车厘子的,还有部分是残疾人,有些订单之前就签了必须按时间完工,我家种的10亩车厘子都顾不上了,货品工期来不及我必须一起上嘞。”
近年来,汶川把小水果做成了大产业,青脆李、甜樱桃、香杏子等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农民增收明显。“但不少妇女及残疾人赋闲在家,收入微薄;只靠一点水果收入的也是‘靠天吃饭’,收入结构单一,风险较大。”杨梅说道。
2018年,在浙江省的对口支援下,来料加工总部车间落地四川阿坝州汶川县,杨梅和两名同乡开启来料加工事业。2021年,湖州市长兴县接过帮扶阿坝州汶川县的接力棒,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推动汶川来料加工向来单制造转型。
1500余人做起“小生意”
人均月增收超1800元
家住汶川绵虒镇大禹村的杨梅,是阿坝州羌绣非遗传承人,除了打理家中10亩果树地,她还开了一家农家乐,凭借肯干能吃苦的精神,收入稳定生活也算殷实。
让杨梅萌发出把村里妇女聚集起来的想法,源于同村和她一样会绣花的40多名妇女。“她们有技术有手艺,但绣出来的东西很难卖出去,更难通过刺绣增加收入改变生活。”
组织文艺队,带领绣娘们穿着自己绣的民族服饰在农家乐里走秀表演,帮助她们售卖羌绣。“我还经常带着羌绣作品出去参展接订单,但订单很不稳定,往往是有订单时没有绣娘,有绣娘时又没有订单。”杨梅说,总不能让大家空着肚子来唱歌表演,“有时我就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她们养的猪,再做成腊肉卖出去。”
但杨梅知道,这些方法都非长久之计,无法稳定增加这群姐妹的收入。2018年7月,杨梅作为汶川县代表赴浙江金华考察学习,发现了当地有招募来料加工项目的意向。“来料加工门槛低、工作地点灵活,可以照顾到带孩子的农村妇女和残疾人群体,可以让汶川当地的姐妹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我感觉非常适合我们那里。”杨梅说。
杨梅介绍,起初由于各村之间的交通问题,来料加工需要通过“上门送原料、再上门取成品”的方式开展。随着项目逐步普及,汶川县建成来料加工“总部+分部”致富工坊模式,升级改造后将原来的37个车间整合为18个,工坊已拓展到理县、马尔康市、壤塘县等周边县市,带动从业人员1500余人,人均增收超过1800元/月,熟练工人增收超过2200元/月。
曾靠卖水果为工人结工资
“五一”参展收获超500万件意向订单
在车间展示区,童装、围腰、小蝴蝶结,结合羌绣的服饰、靠垫、无痕内衣裤……琳琅满目的货物让人应接不暇。
但来料加工落地汶川之初,杨梅面临的不仅是订单种类单一、招人困难,更有不少时候要先行垫付工人的工钱。“与厂家对接,需收发货、保质保量完成代加工订单,才能结算和发放加工费。”杨梅介绍,但来料加工工人存在较大灵活性,因此每加工一批结一次账,“困难的时候,我白天去市场卖水果,晚上回来拿着卖水果的钱给工人们发工钱。”杨梅笑着说道。
但在杨梅看来,最难的还是把货拿回来没人做,“民众不了解,以为我挣了很多钱,但其实一开始机器都是靠对口支援企业捐赠,我还把家里的宝马车卖了,来做这个事情。”
为短时间内让群众知晓、支持、参与来料加工,汶川县号召大量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发展了一批经纪人和技术骨干,动员了大量贫困户来扶贫车间实现脱贫增收。
浙川两地的支持与不少工人的“双向奔赴”都给了杨梅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勇气。“一次一个工人因为要去映秀镇吃酒席要耽搁两天,但那蝴蝶结批订单非常急,第二天晚上他还是把订单完成并且放在了我家门口。”后来,杨梅经了解才知道,他不仅把所有原料背去了映秀,还发动亲戚朋友一道完成订单。“当即我便给他结了100元的工钱,虽然那批货远没有100元,但他的精神深深激励了我。”杨梅说道。
去年,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加工量突破600万件,同比增长50% 。“今年五一,我们还去参加了广交会,收获了超500万件意向订单。”杨梅十分喜悦,今年产值比去年肯定还会有大幅增长。
讲好阿坝州和浙江之间的故事
永念山海情
“来料加工就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并获得稳定收入的理想愿景。”长兴驻汶川工作队队长、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永新说。
愿景背后,是在浙江省的对口支援下,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000万元,购置杰克缝纫机、电脑裁床等机器60余台;协调杭州淦龙实业有限公司捐赠缝纫机10台、申洲集团捐赠绣花机等设备45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帮助汶川来料加工嫁接织里童装产业大脑,搭建起全业务链条;开发建成基于全州推广的“阿坝州来料加工产业数据管理平台”,实时动态监测各工坊就业吸纳带动、生产合格率等情况,逐步向“数字工坊”演进……
另一方面,优化队伍聚合力,组织5期70余名汶川车间业务骨干赴湖州蔚蓝智衣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跟岗培训;协调长兴县职教中心依托服装设计专业优势,为汶川来料加工培养技术骨干;与杰克集团联合成立杰克智能制造培训基地,为缝纫技术员工提供专业化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合作,员工技能显著提升,加工产品合格率从45%提升至98%。
“他们抛妻弃子这么远来帮助我们,带资金、带技术帮我们解决困难,真的太不容易了。”杨梅时常感念工作组的艰辛,“但每一次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顿便饭,也从来都拒绝,他们说‘你把工作干好就行了’。”
谈起浙江驻川工作组组长王峻因病去世,杨梅泣不成声。“他来了我们这里好多次,每一次都问我们有哪些困难,还有哪些需要帮忙,实实在在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杨梅说,一直想去送送他,告诉他现在来料加工在汶川发展得很好。当地百姓已经有一个理念,无论去哪里打工,回到家乡还可以做来料加工。
“我们注册了‘阿浙秀’商标,这个名字是我取得的。”杨梅介绍到,阿代表阿坝州,浙代表浙江,“秀的含义便是我们要把阿坝州和浙江之间的故事讲好,展现两地浓浓的山海情。”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