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31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主会场设在省文物局,分会场设在21个市(州)四普办,相关负责同志、省普查专家库各市州专家参会。
省文物局、省四普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文物系统全面行动、各部门积极支持,全省各地相继成立普查机构、组建普查队伍、落实普查经费,文物普查第一阶段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从快速发展后期转向平台发展期的时代特点,基于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在顶层设计上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践行应保尽保。将 1911 年以前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全部纳入普查和认定范围;二是丰富文物内涵。将六大类59项文物类别细化扩展为63项,并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三是强调系统保护。将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列为主要任务,把普查成果作为各行业名录公布的基础,为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分为三个阶段。2024年4月底前是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普查机构,开展培训、试点等工作。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是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是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目前,全省已全面建立普查专业队伍365支、共计4500余人。安岳县、通江县被国家选定承担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普查试点任务后,两个试点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安岳县共调查登记石窟寺及石刻60处,其中复查15处、新发现45处,通江县共调查登记古墓葬72处,其中复查58处、新发现14处,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
同时,四川划分川南、川北两个片区组织省级培训,对市、县两级400余名主要业务力量进行集中培训,结合四川普查任务特点,设置专项调查课程,邀请省内高校和文博系统专家进行授课,组织全国普查试点县进行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普查队员业务能力水平。
会上介绍,四川已经正式印发了《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库管理办法》和《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建立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库的通知》,省文物普查专家库正式建立,入库专家包含古遗址古墓葬、文物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革命文物)和其他5大类共185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