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这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破译代谢性血管疾病“密码”|精彩成渝·万千气象看四川

2024-06-04 16:19: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目前我们这个实验室重点围绕4个研究方向在发力,最终的目标是形成1+1>2的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徐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6月3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二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带领十余位中央驻川媒体和省市主流媒体记者走进泸州,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联合共建的“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破译这里攻克疾病的“密码”。

据了解,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系川渝两省市首批3个共建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代谢性血管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高校重大代谢性疾病转化医学实验室”为依托,通过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将代谢异常与血管损伤,包括大血管(冠心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高血压)及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系统整合研究,围绕“炎症消退”、“非编码RNA微环境”、“胆固醇稳态失衡”以及“医工结合治疗新策略”等创新机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生物样本库、多组学联合分析、高通量测序和药物筛选、类器官等研究平台,揭示发病新机制,筛选早期诊断和分型标志物,开展精准治疗和转化研究。

建设这个实验室的初衷?徐勇介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在川渝地区人民的疾病死亡率仍居高位,因此他们就聚焦这个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实验室采取“双组长制”,围绕非编码RNA调控代谢性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与临床转化、基于免疫-炎症信号的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防治策略、基于核医学和分子影像的原醛症精准分型与靶向治疗,以及基于“医工结合”、“内外科深度融合”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和糖尿病足病防治体系这4个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研究。

“绝大部分人认为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实际上有大概10%左右属于继发性高血压,是可以诊断清楚病因,并且彻底治愈的。”谈到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时,徐勇介绍,他们利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一种非常新的诊断方法,以CT显像的方式发现了引起高血压的病灶,再通过微创手术切掉,就能彻底治愈。

除此之外,重点实验室已取得多项国内国际领先成果。其中,四川实验室的陈跃教授团队与重庆实验室的李启富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创68Ga-Pentixafor PET/CT对原醛患者定位诊断,有望成为未来原醛定位诊断的主要手段。此外,实验室成员中标国家级项目6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 372篇,包括《PNAS》、《Diabetes Care》及《JACC》等业内公认的国际一流杂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 6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出版专著15部,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指南16 项;申请发明专利1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1项。

徐勇坦言,他们致力于取得这些系统性原创成果,是为了提高代谢性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水平,降低代谢性血管疾病危害,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川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我们研究发现,江南饮食是对国人健康最好的一种饮食方式。”徐勇还透露,四川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少,可能与饮食结构有关,实验室的部分团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四川新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王梓菡 吕志林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