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 这些数据告诉你重灾区经济发展成果!

2018-05-07 12:18:4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灾区及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如今,十年过去,四川灾后重建成果如何?这些数据告诉你答案!

──经济总量

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829.7亿元,总量是2008年(2247.3 亿元)的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10个极重灾县2017年实现GDP 1657.5亿元,是2008年的3.3倍,年均增长13.1%,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其中茂县(年均增长15.6%)、汶川县(15.3%)、北川县(15.0%)、平武县(15.0%)、彭州市(13.9%)等地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结构

39个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21.7:45.0:33.3调整为2017年的13.2:45.9:40.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10个极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19.8:47.9:32.3调整为2017年的12.2:48.2:39.5,第一产业比重降低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3个百分点。

──人均GDP

2017年,39个重灾县人均GDP达到42188元,是2008年(13836元)的3倍,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4.5%,比2008年(89.3%)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10个极重灾县人均GDP达到4732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73元,是2008年(13609元)的3.5倍。分县看,汶川县由2008年的13733元提高到2017年的56829元,北川县由6917元提高到22618元,都江堰市由12281元提高到50654元,什邡市由21498元提高到67955元。10个极重灾县有9个县人均GDP在全省县域排名中提升位次,其中茂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分别提升83、33、32位。

──投资消费需求

2009年以来,灾区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恢复建设和产业发展,为灾区再绽新颜提供坚实保障。2009-2017年39个重灾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5万亿元。

2010年,39个重灾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2015年突破2000亿元;2017年接近3000亿元、达到2940亿元,是2008年(737.0亿元)的4倍。39个重灾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10个极重灾县年均增长16.3%,比全省年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

安州区广泛推行产业扶贫、创业就业、百企帮百村等模式,2017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8512万元,创业就业1300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590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北川县推广全域旅游带动,拓宽“电商+扶贫”就业渠道,2007年新增城镇就业2336人,转移输出劳动力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2008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802元,2013年跨过2万元,2017年跨过3万元,达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年均增长12.4%。2017年,39个重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是2008年(注:农民人均纯收入4719元)的3.1倍,年均增长13.2%。10个极重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万元大关,其中茂县由2008年的2265元增加至2017年的11707元;汶川县由2745元增加至12243元;北川县由3193元增加至11814元。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倩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