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迎着旭日光芒匆匆行走在山涧的是谁?伴着落霞余晖与村民亲切嘘寒问暖的是谁?把排忧解难的对策送进百姓手心的是谁?他们有一个响亮而温暖的名字──德阳什邡赴喜德驻村工作队。
41名队员,自7月4日进驻喜德以来,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画卷:驻村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只要努力,羊朋村一定会摆脱贫困!”──廖川
近期连续降雨,进村的道路变得泥泞,路旁就是陡峭的山崖,车子在道路上不断打滑。到了村界后,道路不通。北山乡羊朋村驻村干部廖川在河道旁寻找浅水区,涉水过河,徒步进了村。
一路上,廖川了解到,羊朋村187户人,现只有33户还住在山里,其余均搬迁至山下。村里不通道路,基础设施陈旧、不完善。站在村委,除了电信手机有信号外,其余手机无信号,打不通电话。山上的村民房屋都很简陋,贫瘠的田地里种植着土豆、玉米、花椒几样简单的农作物。
廖川向当地村民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征求群众产业发展意愿,并了解村民们生活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廖川发现,羊朋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村民的生活习惯与思想观念还需要大幅的提升。
看着村里的小孩身着破旧的衣衫,手里玩着泥巴,廖川心里都酸酸的,“我很感激党,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当我亲身经历,看见这些真真正正发生在身边的事,才能深深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州贫困地区视察时的感受。才能真正理解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廖川下定决心,要和同村的驻村干部肖开文一道,尽可能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扶贫事业做贡献。廖川认为,这样一个交通不便、信号不通的地方,唯有走特色农业种植和劳务输出的路子,才能走出贫困,他坚信,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真情付出,羊朋村一定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要彻底脱贫,还是要读书!”──蒋佩军
7月8日,又是一个阴雨天,光明镇甘哈觉莫村驻村干部蒋佩军今天已经走了20多里的路,终于将村上第一次的走访入户工作全部完成。
蒋佩军来到村长家里歇歇脚,在和村长的家人聊天中,得知村长的小儿子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怕第一批报的志愿录取不了,家里人为这事已经愁了好一阵子。
“要想一代一代地富起来,就得学习、读书。”蒋佩军明白教育对贫困地区的重要性,于是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帮他们争取一下。
几经辗转,蒋佩军在朋友的帮助下,联系到了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把村长小儿子的具体情况向学校作了介绍,询问是否达到职业学院今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
当得知孩子属于民族学生可加50分,已达到招生录取分数线,蒋佩军立即把职业学院志愿填报表代码和招生代码等资料收集了一份给村长。若第一批志愿未被录取,第二批第一志愿就可填报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家里解决了大问题,村长家人心里压着的石头终于落下,愁眉开了,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一直塌我就一直铲,只要群众能安全通行!”──杨定坤
近期,喜德县博洛拉达乡遭遇连日大雨,7月7日,则巴村2组发生塌方,造成交通堵塞,只能通过行人,回村出村车辆无法通行。
接到群众反映后,博洛拉达乡则巴村驻村干部杨定坤和博洛拉达乡乡长、则巴村书记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联系铲车抢通道路。
由于塌方在一处斜坡,行人车辆经过容易打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杨定坤和村上的书记、文书在村民处借来两把铲子轮流清理道路上的易滑泥土,确保群众出行安全。
雨一直在下,有的地方清理了没一会又坍塌了,顾不了那么多,杨定坤很清楚,只要车一打滑溜下路面就要出大事,于是几个人和坍塌区较上了劲,“它一直塌我就一直铲,能确保百姓的安全就行!”
雨停了,泥也不坍塌了,几个小时的挥铲,路面也清洁了,杨定坤还是放心不下,立即与村书记商量,尽快协调相关部门,争取专用资金进行专项整治,彻底消除地灾隐患,确保辖区范围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看着村子在变,我心里就高兴!”──王俊
热柯依达乡石洛村是什邡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帮扶的极度贫困村之一,距离县城50余公里,山高坡陡,贫困群众多数居住在海拔2600—3000米的高寒山区。
王俊是该村的驻村干部,和其他驻村干部不一样的是,王俊早在2年前,就作为什邡扶贫协作喜德县的帮扶干部抵达喜德,今年7月王俊又成为了驻村工作队的队员。
王俊不禁想起了两年前,他首次踏进石洛村这块土地时的情景:一个多小时的艰苦爬涉,到达瓦果组聚居点,眼前一间间土坯房如黄土堆一样散落在山坡上,摇摇欲坠,道路泥泞不堪,无从下脚。穿过院墙,走进低矮的门洞。来到一户贫困户家中,屋里黑漆漆的,一盏昏暗的白炽灯下,几个小孩正围着火塘煮着土豆,阳光从屋顶和墙上的破洞里照射进来,给屋里增添了些许光明。环顾四周,屋内家徒四壁,右边堆放着土豆,左边摆放着简单的生活用具,仅有的一间床上堆着发黑的棉被和衣物,最值钱的就是摆在角落里的一台小电视机。在喜德的贫困户家里情景几乎都是这样,许多贫困户家里唯一的电器仅是电灯。
今年7月12日,王俊再次来到即将相伴两年的石洛村进行入户走访。放眼望去,经过什邡近两年的援建,瓦果集中安置点的山坡上整齐排列着一座座住房,旱厕改水厕、排污管网等基本生活设施已全部完工,入户道路、公共配套设施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贫困群众也从土坯户搬入了安全的新家。谈到现在生活状况的改变,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俊非常感慨,“看到大凉山的变化,再大的艰难险阻和辛苦付出我也无怨无悔,我都很高兴,希望彝族同胞早日脱贫奔康!”
何小米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编辑:彭敏
审核:何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