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必须要插上科技的翅膀。”10月30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成都成功举办“国际(中国四川)山地现代农业与减贫研讨会”。会议现场发布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高质量科技成果(第一批)》共163项,包括97项优质高产新品种、11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土壤修复技术、14项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33项绿色有机农产品高效生产技术、8项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并邀请国内外12名专家围绕国内外山地农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做了产业专题报告。
而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搭建国际现代农业与减贫学术交流研讨平台,学习借鉴国内外山地现代农业与减贫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广模式,与国内外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提高四川省贫困地区特别是45个深度贫困县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水平,构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有效途径与脱贫新模式,促进山地现代农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全面助推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川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6个省份之一,截至2017年底,四川省还有171万贫困人口、5295个贫困村、68个贫困县,其中45个深度贫困县全部位于西部山区。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贫困人口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一直以来担当着四川省农业科技领头羊的重任,为四川农业发展、特别是科技支撑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每年为四川省提供优质新品种占全四川省60%左右、农业生产新技术占全四川省7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稳定在80%以上,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促进了四川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年创综合效益100亿元以上;在四川省主要生态区建立8个综合型中试熟化基地和24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专家大院,与四川省18个市州政府74个县(市、区)政府签订了院地科技合作协议,探索出院地合作“三化”模式;近年在推进四大片区精准扶贫上,创造性地提出“农业科技进贫困和民族地区行动计划”,探索出破解科技扶贫“五大难题”的“四步工作法”,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新的生产理念、生产模式和减贫经验,助力四川减贫、脱贫做出了新的贡献。
目前,四川省在盆周高山地区建成200万亩蔬菜产业带,在川南地区建成300万亩早春蔬菜带,在川西南山区建成300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在川东北地区建成200万亩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在龙门山脉地区建成6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在川西地区建成100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带。2017年,四川省依靠农业产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4.4万人,占当年四川省总脱贫人口51.8%。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农工委、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外专局、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外侨办、四川省扶贫移民局等部门领导,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机院、四川省林科院、四川省畜科院、四川省水科院、甘孜州农科所等农业科研单位代表,国际农发基金四川项目区苍溪县、仪陇县、叙州区、宣汉县、广安区等5县代表,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的代表,四川大学留学生代表,四川省薯类创新团队成员等24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