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近日,我台新闻频率FM106.1特派记者组,前往北京,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就“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展开主题对话。
访谈嘉宾: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俏彬。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俏彬)
与冯俏彬教授的访谈,从四川的一份经济成绩单开始谈起:2016年,四川省GDP总量达到3.26万亿,位居全国第六,今年一季度的GDP达到7552亿,同比增长8.2%,高于全国水平,冯教授表示,这意味着“质与量”的飞跃:
“排到了第六可以说是排到了全国经济总量的第一方阵去了。这对于四川是个质的飞跃和量级的提升。”
重数据,更重结构,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冯俏彬指出了四川经济的上升空间:
“要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因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是以制造业为主,以二产为主,那么想要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服务业的比重就非常重要。”
(本台记者向显焱采访冯俏彬)
之所以看好四川经济,冯教授告诉记者说,信心来源于当地政府开放包容的环境,能够最大程度接纳新事物和新经济,这样的土地上,更适合播种创新的种子:
“四川在创新方面,比较大的优势第一是政府比较宽松的环境,我在评论中有一句话,虽然创新常常生在中心,但往往长在边缘。
四川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恰恰有赶超的意识,愿意对新生事物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四川在这一方面一直做的不错。”
(本台访谈节目《四川会客厅》 主持人王甲锋对话冯俏彬)
把创新意识融会贯通,许多发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问及“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问题时,冯俏彬教授表示,无论是短期的产业问题,亦或是长期的人才问题,脱贫奔康这场硬仗里,都需要用新思维来统筹解决:
“扶贫是各级政府的头号任务,核心问题短期来看是发展产业问题,就是这些地区不仅输血问题还要解决造血问题,要造血就是产业问题,发展这些产业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电商;
长远来看必须解决教育问题,对当地来讲对教育的持续投入,还有就是创造机会让大山里的孩子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水平,但是除了解决当地人的教育问题,怎么样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把外来的人才引到这些地方去,在当下世界来思考人的问题一定要持开放态度,不同地方的人怎么为我所用。”
更为宏观的视角里,四川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言而喻: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叠加机遇中,“四川号巨轮”将如何抢抓机遇,利用“左手丝路、右手长江”的枢纽优势,实现由内陆到开放前沿的大逆转,舞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新“龙头”,冯俏彬建议说,跨省合作,拥抱融合,打破行政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
“四川省本省的经济要融入到区域,比如成渝要连起来,成渝要融入到西部经济、西部经济要融入到全国经济、全国经济要融入到世界经济;这是一个融入的过程,四川一定要开放,要用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去拥抱区域经济之间的融合,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突破行政区思维的限制,这个未来确实是值得多下功夫的。”
(国家行政学院)
在历史使命与四川省情的交织下,我们通往梦想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大局之中,方显使命;形势之下,才露锋芒;正如冯教授所言,时不我待,实干兴川,跨越赶超正当时: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之后,四川以及包括四川在内的整个西部,实际上在这方面的发展契机比东部地区更强,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就完全可能拉平和东部之间的差距,发挥后发者优势,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