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
烈阳昏睡到山的那一边
月光从宝光寺的塔尖上倾斜下来
路上行人匆匆
歇了一天的小虫骤然就多了起来
夜不静
灯火不明
这个时候 最适合写信
天边的云作纸张
湖边的风书写诗意
你将在这个夜晚收到三封来自新都的信
1.第一封信用的是桂湖的波纹和宝光寺的古墙,泥巴沱的大树们纷纷鼓起健壮的枝丫。
泥巴沱风景区的树们住在新都城南三公里的毗河南岸,因一个大回水沱面得名。这里竹林水域各半,悠悠索桥横跨毗河,远远看去,南北两岸仿佛因这些树连成了一体。
沿着河岸有金岸园、隐篁亭、听流亭、拂柳亭、待鸥亭、观钓亭、望江亭、伴沱楼等,悬挂名人撰书的匾额、楹联,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景区毗邻著名的龙门山,为文人雅士登临胜地。宋代贤吏赵和明代大文学家杨升庵重阳登临,均深爱泥巴沱美丽风光,留下了“澄川秀野如披画”、“朝暮多奇态,草水含灵氲”的传世佳名。这里还有清代外国传教士汪若瑟建立的天主教堂,晨钟暮鼓,更增添了几多佳趣。
泥巴沱的树们就长在这清新舒适的度假胜地,他们每年还能够为人们提供氧气27813吨,有效降低区域热岛效应3℃,在不久的将来,新都又将增添一个大“绿肺”。
升庵桂湖的波纹一层层铺叠开来,是新都最诗意的一笔。杨柳垂堤,清风淡淡,夏秋两季粉荷凌波,桂蕊飘香。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书香满园关不住,引得游人竞折腰。
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
清风如君怀,洒然秋期同
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
明月如怀君,怅然何时辍
湖风向客清,湖月照人明
别离俱有忆,风月重含情
含情重含情,攀留桂之树
珍重一枝才,留连千里句
明年桂花开,君在雨花台
陇禽传语去,江鲤寄书来
--明·杨慎 《桂湖曲送宋孝思》
宝光寺的佛光在字里行间跳跃,和着肃穆的诵经声,在信上谱写着成百上千年来宝光寺的传说。每当在艳阳之中,宝光塔顶的鎏金铜宝顶、佛龛内的贴金佛像、镀金的匾额和对联同时闪烁出微妙金光,让人肃然起敬。
在碧蓝天空的衬托之下,宝光塔好似一位仪态雍容典雅的儒僧,傲然肃立在天地之间。每当丽日清风之时,人们站在宝光寺周边的水池或河渠旁,凝视倒映在水波中的塔影,宛如欣赏着一位盛唐的婀娜舞者。雄浑阳刚、豪迈大气、海纳百川、横扫六合、笑傲万物的大唐气概,不经意间全然体现在宝光塔中。倾斜的塔身依然巍峨,“东方比萨斜塔”的传奇也依然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2.第二封信是一封用味道写的信。
姜糖、桂花糕、新都柚、清流板鸭、新繁泡菜和宝光寺的素斋和禅茶……
新都人会吃是早就有名的,就像桂花糕,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相传,在明朝末年,新都县城有个叫刘吉祥的小贩,从状元杨升庵桂子飘香的书斋中得到启示,将鲜桂花收集起来,挤去苦水,用糖蜜浸渍,并与蒸熟米粉、糯米粉、熟油、加糖拌合,取名桂花糕。桂花糕温润如玉,清甜爽口,细腻化渣,桂香浓郁。
还有清流板鸭,它的选材非常讲究,用没有喂养饲料“土鸭子”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独特,在配料过程中,多采用名贵中药材,配以各种香料,再以香油扫面,使板鸭光亮夺目。其成品形如长颈鳖鱼,色泽红亮,皮脆肉嫩,肥而不腻,咸淡适宜,食之五味俱齐,耐人寻味。
新都柚也很特别,一年一度的生态旅游节也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光临。“春观花、秋品果”,以柚花为媒,柚果为基,柚居为特色,用柚子牵动人心。
3.第三封的作者,是新都人。
四川人嗜辣,骨子里也风风火火,写信也绝不拖泥带水。书香雅韵和钢筋铁骨在信的字里行间穿梭,构成这封信最特别的背景。
跟我沿着新都的毗河边上走一走,赏花香果居、游春色花园、在桂荷月畔吟古诵今。
跟我在新都的新产业园区走一走,看一看被寄予厚望的轨道交通和航空动力两个高端产业,看一看这个神奇的将文化与经济融合在一起的新都市。
新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发展,我们一直在努力书写的奇迹正一笔一笔地呈现在这封信上。
这封信不长
万家灯火也刚刚歇息
炽热的炉火般的感动
融化在胸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