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为了服务妇女儿童,四川妇联既上心又创新!首创“三八红旗手关爱公益基金”

2017-06-22 19:25:53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16--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在川开展调研,先后赴成都、凉山两地,深入基层社区、传媒机构、妇女儿童之家、家庭农场和妇女手工编织示范基地,同妇联干部、妇女群众深入交谈,了解基层妇联改革后工作情况和“巾帼脱贫行动”示范点建设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四川妇联改革等工作情况汇报,并对四川妇联改革工作和助推脱贫攻坚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座谈会上,四川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吴旭就四川省妇联改革工作情况作汇报。梳理可知,在创新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载体方面,四川省妇联进行了多项探索。

首创“三八红旗手关爱公益基金”

在巾帼脱贫模式的创新上,除了注重产业扶贫,四川省妇联还在社会扶贫、精神扶贫上下足功夫。

在社会扶贫上,成立四川省女性社会组织中心,建立妇女儿童公益联盟,动员女企业家、各级妇联执委等社会力量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34个,首创“三八红旗手关爱公益基金”,探索出“1+3+N”模式,构建赋权增能的社会扶持体系,为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所谓1+3+N,1指建好基金会这一公益平台;3指重点调动和凝聚企业、社会组织、城市富裕家庭“三大力量”;N指创新实施若干公益项目。

同时,注重精神扶贫。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五洗”(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物)等活动,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编印《探析巾帼脱贫模式》《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等,增强贫困妇女的脱贫信心。

打造“互联网+维权”服务模式

在维权工作方式上,四川省妇联也进行了创新。

--打造“互联网+维权”服务模式

顺应妇女群众广泛应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着力打造“维权地图”、“服务大厅”、“维权热线”三大线上平台,广大群众通过网络可以便捷找到全省各地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点)、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反家暴报警点等的位置、电话,可以在四川妇联网的服务大厅得到法律政策咨询、投诉、婚姻关系调适等方面的快捷帮助,可以通过覆盖全省183个县市区的12338热线及时维权。

--打造社会化专业化维权队伍

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法律援助队”、“爱心调解队”、“普法宣传队”28332支,建立“巾帼维权智囊团”和“巾帼维权服务团”2900个,提高维权工作专业化水平。

--建立多元化制度化婚调机制

打造集“信访接待、法律服务、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困难救助”五位一体的婚调模式,制定《四川省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实施意见》。全省现已建立婚调机构和维权站点29640个,打造了“蓉姐对你说”、“果城和事姐”、“花城莲姐工作室”、“柠都女子调解队”等一批特色化基层调解品牌,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大力探索家庭养老、儿童早教社会服务模式

在妇联家庭工作方面,四川省妇联把家风、家教和儿童工作深度融合于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中,探索出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四川家庭工作新模式。

开发“幸福使者”项目。建立“妇联+幸福使者+家庭”的工作服务模式,培训“幸福使者”母亲课堂、家庭教育、婚姻家庭辅导员等骨干16000余名,开展好家风好家规好家教公益讲座1万余场。

建立“微课堂群”矩阵。逐步建立“省级总群--市级分群--县级及以下支群”的“家风家教”公益微课堂群70多个,网友已覆盖到省内外3万余家长,累计听课达25万余人次。

创建“儿童公益学院”。倡导“孩子帮助孩子、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会”的公益理念,设立19所“儿童公益学院教育实践基地”,招募14736名儿童,协同全省商、学、政、民、媒领域的191家合作伙伴,开展了“儿童公益街”等儿童公益实践活动321场。
大力探索家庭养老、儿童早教社会服务模式。牵头制定《四川省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规范》《四川省家政服务质量规范》《四川省早期教育行业规范》等3个与妇女儿童相关的行业标准,为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积极做准备。

四川发布客户端出品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