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 茂县“6.24”灾害救援中的前线“天眼”:遥感测绘技术

2017-06-27 12:00:21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24日5点45分,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新村组富贵山山体突发高位垮塌,造成93人失联(截至25日下午4点左右统计数据)。

24日当天,灾害发生地高清卫星影像图在第一时间被送往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和前线指挥部,为指挥人员对比灾害前后垮塌现场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决策依据。

在这次灾害中,“遥感测绘”这个词再次闯入人们的视线。这项技术在本次灾害救援中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它又是怎样实际操作的呢?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为您独家揭秘。

遥感测绘如何支援救灾?

在本次救援行动中主要分四步走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26日采访参与本次应急救援的国土系统专家获悉,遥感测绘实际操作在本次救援行动中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收到指令的专项组通过遥感卫星拍摄、无人机航拍等专业手段获取目标区影像资料;然后,由专业数据处理人员对获取的影像资料进行处理、成图;接着,由专业地质工作人员对资料进行遥感解译,解译出地质灾害相关的专业信息,并成图;最后,将遥感解译成果图在最快时间内提供给前线指挥部以供决策参考。

两大遥感技术起啥作用?

展现灾前灾后地形地貌+细致航拍

而本次救援行动中遥感技术主要采用了两大操作形式: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它们有何区别?在支援救灾过程中又起到了怎样不同的作用呢?

卫星遥感影像快速展现灾害前后风貌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卫星遥感以人造卫星为平台,能够较快速地获取灾害发生现场及周边的多种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数据,并能提供灾害发生前的历史数据。本次供前线指挥部决策参考的灾害发生前影像图,为明确灾害范围、进一步系统开展灾害调查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资料支撑。

它能看到多细致呢?据专家介绍,从广度上来看,卫星过境地面上空时拍摄、存储的影像数据非常广泛,能全面覆盖当前灾害发生现场及周边的所有地区。而从细致度来看,目前商业卫星最高能识别地面30cm×30cm范围大小的地面目标。形象的说,在这个分辨率下,地面上的人在图上约显示为蚂蚁一般大小。

航空遥感机动性强 无人机航拍更细致

除了卫星,还有一项重要的遥感技术就是航空遥感技术。卫星拍摄受天气影响很大,且受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的制约,更适用于较大范围的对地观测,在针对单个灾害体的应急调查中,支撑力度还不够。而更清晰、机动性更强的航空遥感在后期有针对性地对地监测中则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次应急支援就采用了专业航摄无人机对灾害体和周边地区进行航拍。

这些无人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固定翼和旋翼。

 

手抛式固定翼电动无人机

手抛式固定翼电动无人机

无人机

比如这架固定翼航摄无人机,是一架手抛式固定翼电动无人机。它的机身长1.1米,翼展1.6米,可以最高飞到5000米的高空进行航拍作业,作业半径在10公里以内,其分辨率约为0.05-0.2米。它的续航时间较久,可以连续飞行约一个半小时,在区域较大的作业中具有明显优势。

而相比燃油,采用电能的无人机在高空作业时有一个较大的优势,就是受到高压、缺氧和水汽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在本次派遣作业的专业无人机中,电动无人机得到了较广泛的采用。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较为小巧的旋翼无人机,它垂直起飞,体量较小,航拍范围也相对较小,主要用于肉眼可见范围内的航拍作业,作业半径在1公里左右,飞行时间在半个小时以内。但其机动性更强,非常适合用于精细的、指点打点的现场派遣作业。

2人可操作 无人机从叠溪镇起飞

事实上,无人机的具体操作并不复杂,一般可由2-3名技术人员配合执行。其中,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控制飞行操作,另一名负责地面监控。

26日上午,一架等待作业的无人机已经在叠溪镇就位,据地质专家介绍,之所以选择在叠溪镇起飞,一是因为此地上方空域较好、地形相对开阔;二是因为附近区域受输电线路等障碍物影响较少;三是因为这里离灾害发生现场较近,有利于快速到达目的地进行作业。这也是经过地质工作组再三考虑,精心选择的起飞位置。

据了解,至6月26日,十余台无人机先后在茂县新磨村周边区域就位。在当天执行任务的无人机起飞前,地质工作人员正在对当前云层高度、厚度、是否降雨、风速等天气状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判断,一旦满足起飞条件,只等一声令下,无人机就将带着重大使命起航。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何文宗 夏寒 卢成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