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香港人摆龙门阵③: 有美食有事业——香港人在四川的日子“有盐有味”

2017-07-01 17:29:18  

香港朋友的“龙门阵”在我们这里连摆了两天,过唔过瘾吖?是不是觉得很巴适?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大日子啦!在这么特殊的日子里,还有几位香港朋友,有话要说。

香港回归20年间,在香港与祖国同进步共繁荣的同时,川港两地在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互通欣欣向荣。今日之四川,经济增长、市场繁荣、贸易活跃、创新创业活力迸发……而生活、工作在四川的香港人,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新锐的香港力量,跟四川一同成长,一起越来越好。

1.说起川菜头头是道--E哥“吃在成都”的那些日子

见到E哥时,他比约定时间早到了20分钟。身着T恤、戴着时髦的黑框眼镜,头发打理得十二分精神,说起话来带着江湖豪爽。在成都拥有两家餐厅的E哥,有着美食圈里出乐名的好人缘。说起他跟四川的缘分,要追溯到26年前。

“香港味道”餐厅E哥

被成都“征服”  最爱有盐有味的市井气息 

上世纪90年代,E哥背着相机,从香港来到成都,走街串巷。在看到成都家家户户挂晾在窗外的腊肉香肠时,E哥在这座距离香港1352公里远的城市里,找到了一种奇妙的亲切感与归属感。“成都有盐有味的市井生活,让我感到好亲切。”

回忆起当时在成都的时光,E哥无法忘怀:“那时候,坐在街边的竹椅上,喊一杯茶,掏个耳朵,吃碗担担面,吃个蛋烘糕,感觉多棒啊!”

从成都开车两个小时,就能看到雪山!这对于常年生活在南方的E哥而言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西岭雪山、毕棚沟……在四川,能看到在香港看不到的自然风光。

自从喜欢上成都,定居这个种子就埋在了E哥心里,最终 “发了芽”。在去过很多城市后,E哥最终被成都所征服,决定在这里开个“馆子”。就这样,2010年,一家名叫“香港味道”的餐厅风靡成都年轻人。

自诩“神经病厨房佬”  说起川菜头头是道! 

虽然自己的餐厅叫“香港味道”,但E哥挂在嘴边上更多的却是”四川味道”。

常年混迹餐饮圈,E哥对川菜有着自己的一番评判,“川菜在八大菜系里我觉得是最厉害的。它的味道非常有层次,除了麻辣,还有非常多的滋味。其它七大菜系的菜端出来,不说名字的话,可能大家还会搞混。但川菜,从厨师在后面炒菜的那刻起,你就知道,那是川菜!”

在成都,E哥喜欢挖掘一些连当地人都不知道、或是已被忘记的老式川菜。比如樟茶鸭,传统川式蒸鱼……E哥告诉我们,中国十大名汤里,头三名都是川菜:开水白菜、鸡肉豆花,以及用猪肝做出的一道汤菜,目前已经失传。“这都是四川的老传统,好得不得了,可惜现在没有了。”提到传统美食的消逝,E哥一脸落寞。

在吃遍天下美食的他看来,每个城市的灵魂,就附着在那些传统文化之上。“其实成都味道,并不是现在大家都挂在嘴上的只有麻辣香,其实传统的川菜也很讲究鲜香的”。说起川菜,E哥那是头头是道,比“老成都”还老成都。

在寻找传统四川美食的过程中,E哥见证了四川快速的崛起与变化。“变化非常大,(成都)整个三环、二环发展太快了。以前很多人来成都想的是要休闲;现在很多人来到成都,是为了挣钱。因为这里是大都市了,遍地都是机遇。”

“乐山烧烤 世界第一!”

作为一个跟四川结缘26年的香港人,E哥把四川当成了自己的“家”。家里有什么好吃好玩的,自然会跟身边的朋友们分享。“我常跟朋友讲,乐山烧烤全世界第一!”乐山人对吃的态度,在E哥看来,特别像广东香港一带,爱吃,24小时不停的吃,从早到凌晨,从豆腐脑到烤鱼,不同时间段都有不同的美味提供给爱吃的吃货们。
除了吃,玩的地方也必须有推荐。朋友来了会推荐哪些好去处?“成都周边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非常有历史底蕴,我会第一时间介绍给外地来的朋友们。武侯祠、锦里也一定要去。” 

E哥告诉我们,“有时候我带外地朋友去吃川菜馆子,点的菜让老板都呆了,直说我们没听说过这个菜呀。其实我说的都是老川菜,老板都不一定会做。”说完这些,E哥爽朗地笑了起来。在笑容背后,我们看到了一颗对四川爱地深沉的香港心。

2、“这里是我第二个家”--香港女高管的成都生活

太古里博舍酒店高管Teresa

“到成都工作,是我第一次离开香港”,成都博舍酒店高管Teresa用略带粤语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刚到成都,觉得好舒服,干净,没有压力,人跟人之间很亲近。”

“成都有不一样的生活工作理念”

在糅合传统和现代设计之美的博舍酒店餐厅,我们见到了来自香港的职业女性Teresa。博舍酒店毗邻著名的大慈寺而建,是成都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成都的新地标之一。

博舍酒店内部设计

Teresa告诉我们,酒店虽然采用当代的建筑风格,但是灵感源自成都的传统文化和山川地貌,波浪起伏的地形景观则使人犹如置身四川的梯田之中。

余秋雨曾写道,“对整个中国版图来说,群山密布的西南躲藏着一个成都,真是一种大安慰。”离开快节奏的香港,孤身一人被公司派来陌生的成都,Teresa在这里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安慰”。

“刚来成都,什么都是从‘零‘做起,招聘、开拓市场,慢慢建立起我的团队。”目前,Teresa的工作团队已有10个人,“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有活力,心地善良,做事认真,蛮喜欢他们的。”Teresa告诉我们,这帮四川年轻人就是她的“小安慰”,她已不再有当初孤身奋战的疲惫感。

时常因工作而加班到10、11点的Teresa,被团队中的年轻人“说教”,“让我早点睡觉”。在香港一直快节奏工作的Teresa,在成都接触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与工作理念,“工作也很认真,但是也要好好休息”。

怂恿妹妹在香港卖起了四川凉面

“本来我从来不吃辣的,但现在能吃了!” Teresa骄傲地跟我们分享着她来成都之后的一大进步 “完全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吃辣。”

当被问及最爱吃什么, Teresa毫不犹豫地说:“凉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Teresa告诉我们,妹妹在香港开了一家餐厅,在她的强烈推荐下,新增了四川凉面这道菜品,颇受欢迎。每次回港探亲,都会给妹妹带好多凉面调料。

每两个月就回一趟香港的Teresa担负着给香港朋友代购四川美食的任务。“每次回去,都会带四川的干辣椒,他们非常喜欢。”

除了把四川美食带回香港,Teresa也正在努力将香港的朋友带来成都创业。“我跟朋友说,这里(四川)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可以找到更好的机会,四川机会多,空间大。”

 “我跟我先生说,过来开店吧,在成都来做事。” Teresa先生是一名发型师,目前也被妻子列为“说服对象”。“希望我先生也来创业,因为我已经把成都当作第二个家了。” Teresa真诚地看着我们,面带笑容地说道。

4、“成都发展太快,必须快节奏地学习” --职业经理人刘彦樑的感悟

东亚银行高级经理刘彦樑

“成都发展太快,必须不断学习新东西”

早在1987年前,刘彦樑就已经和朋友去过九寨沟旅游了。如今,刘彦樑依然能够记得当年去九寨的路。他说,现在成都的交通真的是太方便了,自己甚至能够每天往返于香港和成都。

2013年,东亚银行成都分行在天府广场附近正式成立。3年过后,公司整体搬迁到了高新区的东方希望中心。“成都南边的发展实在太快了,城南这一片写字楼拔地而起,大量的企业涌进来,银行业是服务业,跟随着客户群流动。” 刘彦樑这样告诉我们。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后,刘彦樑和他的团队更忙了。越来越多的香港、国外资本进入四川,而大量的本土企业也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向国外进军。

聊到成都的发展,让他记忆最深的还有春熙路的变化。“当时春熙路还只是服装等各种小商品的销售区,自从太古里、IFS国际金融中心的进入,春熙路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高端品牌和金融人才始来到这里,为成都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经常鼓励同事在成都买房定居,成都今后的发展空间非常宽广”。刘彦樑说。

很多人都爱上了成都休闲的工作、生活节奏,但他却说自己一直是“内紧外松”。“虽然表面和很多四川人一样很休闲,但我的内心其实很紧张。成都的发展太快,经济环境日新月异,我必须随时保持快速的节奏,不断学习新的东西”。

旅游旺季异常忙碌  亲朋好友纷纷来川

来成都的4年里,尽管刘彦樑依然坚持着港式饮食习惯,但每周都会去体验一次川菜或者火锅。“火锅很好吃,虽然自己的身体依然没能完全适应”。

每到旅游旺季,刘彦樑总会变得异常“忙碌”。很多香港、国外的朋友听说他在成都,总会要求他招待一番。“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朋友过来,总要求我带着他们去吃火锅,逛各种各样景点,这种感觉就像专业接待人员”。

每次回到香港或者去国外开会,刘彦樑总会给自己的朋友们带一些独具四川特色的手工艺品,“我希望更多人能来到内地,希望更多人看到中国宽广大地上不一样的美丽风景”。

5、见证成都“十年聚变”  港商胡裕华的成都“情结”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董事长胡裕华

从香港到内地,从当初不足6人的团队到如今覆盖华西地区的1200余名员工……在这十年里,有一位香港人见证了四川的快速发展,也喜获了蒸蒸日上的事业,这名香港人就是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董事长胡裕华。

在四川打拼、成就事业  

胡裕华,香港出生,1995年来到内地工作,2006年开始在成都打开第一太平戴维斯的华西地区的销售市场。虽然当时在成都发展刚起步,但胡裕华谈及那时的岁月却津津有味。“刚到成都的时候,只有6个人;目前,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地区的员工已经超1200人。”听胡裕华娓娓道来那些年在四川的酸甜苦辣,无一透露着对四川的熟悉感以及浓浓的热爱。

“起初其实没考虑到四川有美食、美景,只想着四川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胡裕华说,本身是做化工自动化工作的他,为了能到内地寻找发展机会,毅然转行到房地产行业,“四川地处位置很特别,能辐射到很多地方,对于市场的开拓有很好的帮助。”

全家移居到蓉城  见证成都“十年聚变”

成都是个宜居的城市,在决定到蓉城打拼事业后,胡裕华将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接到成都。如今,一家人在成都已经生活了11年。“我们一家都特别爱吃火锅,每隔一两个礼拜必吃一顿,因为久了不吃真的就特别怀念那个味道呢。”胡裕华笑呵呵地说道。

“我明显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国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胡裕华回顾自己在大陆的十余年工作和生活经历说,比如从旅游这个角度看,现在出国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国民生活的质量真的越来越高。

同时,胡裕华也见证了成都的“十年聚变”。除了交通、城市的发展,如今将目光聚焦在成都的外资企业、港商越来越多,十年间,成都的商业种类逐渐丰富起来,变得更加特色化、多元化,不管是来自哪个地方的人到了成都,都可以很好的融入。“每次有朋友来成都,我都会告诉他们,成都不仅是个美食天堂,宜居城市,而且还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胡裕华笑着说。

结束语:

14位香港朋友的“龙门阵”暂告一段落了,不过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这个充满机遇、挑战的城市里,香港朋友们也在憧憬着更好的“成都日子”,并跟无数四川人一样,为这样的日子脚踏实地地努力着。

我们祝福香港、祝福四川,祝福所有努力工作、生活的人们!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陈璐  周圆韵 夏寒  实习记者黄晶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