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
四川新闻网广元8月21日讯(高志农 文/图)蚕丝广场,蚕丝被现场制作、桑葚酒、桑葚醋展销……游人们大开眼界,纷纷解囊争购;
农家院内,凉拌桑叶尖、桑叶粑粑、桑叶炖猪脚……游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8月18日,作为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朝天分会场暨第十一届曾家山避暑节系列活动之一,广元市朝天区首届“蚕桑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在文安乡隆重举行,来自市城区、朝天区的近千名游客走进文安,体验文安独有、全市硕果仅存的--蚕丝文化。
此次活动由朝天区文安乡人民政府、朝天区蚕业局主办,朝天区总工会、区以工代赈办、区旅游局、区农业局、区地方海事处和中国建设银行广元分行协办。
蚕宝宝喂养
蚕丝被现场制作
蚕桑文化 文安硕果仅存
广元,地处蚕桑发祥及丝绸发展古道,养蚕历史长达数千年,种桑养蚕一直是广元的优势产业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原遍及全市四县三区的养蚕产业逐渐凋零,仅朝天区文安乡硕果仅存。
文安人民勤劳朴实、崇尚文礼,种桑养蚕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情怀和自然资源禀赋。近年来,文安乡党委政府狠下功夫,不断加大蚕桑产业发展力度,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栽桑养蚕已成为全乡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
此次活动以“传承蚕桑文化 体验康养之旅”为主题,旨在依托丰富的蚕桑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传承蚕桑文化,弘扬民俗文化,进一步扩大文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推“蚕宝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励精图治,谱写华章;数十年团结拼搏,铸就文安辉煌;数十年风雨兼程,文安大地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据文安乡党委书记余浩介绍,目前,全乡养殖户200余户,种植蚕桑2000余亩,预计全年养蚕2100张,产茧65000余公斤,收入260余万元。文安也成为了川北蚕桑文化核心区,栽桑养蚕已成为全乡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颁奖仪式。广元市朝天区安林辉蚕业专业合作社获得蚕桑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表彰;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兴荣获得发展蚕桑产业脱贫致富表彰;同时,还对“秀美文安”诗书画摄影征文比赛获奖者、“垄上蚕桑·传承文化”互动活动获奖青少年进行了表彰。
文艺演出
文艺表演进山村 文化惠民获点赞
蚕丝广场上,人头涌动,歌舞不断,欢笑不断,掌声不断……来自市城区、朝天区的文艺工作者们,用精湛的演技,为当地村民和前来体验蚕丝文化的游客们奉献了一场精美的视听盛宴。
盛世唱喜歌,祥和跳喜舞。9时30分,演出在开场舞《盛世欢歌》中拉开帷幕。
悠悠五千年,服饰文化千变万化,而丝绸的记忆却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旗袍走秀》,旗袍之美,宛如古典的花,盛开在时光深处,典雅而高贵,将婉约到极点的旗袍演绎成符合现代潮流的服饰,完美展现东方女性的体态美!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56个民族就有56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傣族舞《彩云之南》,孔雀般娉婷的姿态,婀娜的肢体语言,轻盈的表现出了女子的优美。
舞蹈《凉凉》
舞蹈《凉凉》,一曲凉凉用古典舞展现中国戏曲舞蹈的复兴,轻盈的舞步,优美的动作,把歌曲中古典舞的韵味展现的淋漓尽致。
文安,秉承山灵水秀之气,造就了一方人杰地灵,沃土。情景剧表演《文安轶事》,融文安山歌及采茶舞、薅草锣鼓、打夯、婚庆等民俗于一体,展示了文安山美水美人更美!
民族舞《红灯笼》,展示了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民走向了繁荣富强道路,文安的发展也越来越红火。
……
“平时只能在电视上才能看到这样的演出,没想到他们还会在到我们山里面来演!感谢乡党委、乡政府,感谢帮扶单位,让我们脱贫致富!感谢文艺工作者们走进山区,为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演出!”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脱贫贫困户代表李兴荣激动地说道。
全域旅游 文安揭开神秘面纱
“文安良好的生态植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一片待垦的生态旅游处女地。”余浩介绍说,文安自然景观神幽奇险、人文景点遗址星罗棋布。
在文安42.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充满神话色彩的天池山天池,十里黑山河大峡谷中神秘的石缸,幽深莫测的毛关峡地下龙宫、长沟口地下溶洞、奇特险峻的土地嘴牛角洞、将军石,形神兼备的天蚕山;还有历史悠久、远溯前唐的观音寺、凤凰寺,雄风犹在的三国遗址军师庙、汉王寨、陈家营,惊世骇俗的临江悬崖古栈道,礼蚕祈福的空桑、先蚕祠。
据悉,目前文安乡乡党委政府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发展战略,按照“立足实际,农旅结合”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以茨竹湾蚕桑产业园区为核心,着力打造集蚕桑文化传承、乡土文化展示、绿色生态观光、蚕事农耕体验、蚕桑美食品鉴于一体的新型旅游目的地--“蚕宝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文安,正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出朝天,走出广元,走向全省、全国、全世界……
源自: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