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21人》 | 徐杉:一方秋水溯伊人

2017-08-28 21:19:46   四川发布

【荐 语】

乐山,古蜀海棠香国,巍峨亿年的峨眉山,激荡万载的三江流水,屹立千年的弥勒大佛,以及浸润在佛理禅趣、诗情画意、梵音民歌中的风土人情,让我深深沉醉。我相信这定是前世一千次擦肩而过,换得了今世的相遇。

地域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文化母体,也是创作源头。在乐山,你可以寻觅到八千年历史的足迹;在乐山,你可以抚摸星辰看龙翻凤翥;在乐山,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吸纳余韵绵绵;在乐山,离你最近的地方或许路途最为遥远,看似最简单的事情,或许需要终生学习。

乐山,走遍万水千山之后,才知道这里最让人心安。

【简 介】

徐杉,国家一级作家、宗教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学学会会员。她出版了八部长篇文学作品,先后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 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乐山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次)等多种奖项。其书法作品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展出,并被多家艺术馆收藏。2017年7月《外来文明的印记:中国?嘉定往事》一书获加拿大总督奖。

【访 谈】

“乐山乐水,乐在其中”,乐山坐落于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江汇流之处。置身乐山城,东看大佛之雄伟,西望峨眉之俊秀。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迁居于此,伴随历史长河的流淌,我们在岷江畔寻访这样一位古典美人,她长发及腰,一袭素色长裙,袅袅从江边而来,诉说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在乐山见到徐杉,恰是在大佛脚下三江汇合处,正值汛期,大渡河滔滔,青衣江汤汤,岷江潺潺,奔流至此。“乐山的山大家太熟悉,凌云山大弥勒大佛笑看三江、峨眉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而这里的水确实独有一番风骨。三条大江挟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精神气质汇聚于此,让这座城市有了别样的美。”

在徐杉的眼中,这座城市包容平和,在距今 5000—10000 年前,三江流域沿岸已有先民活动,战国已设置南安县,自那时起,大量移民来到这里,打下了各种文明的烙印。“儒道释并存、水陆皆可谋生、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兼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吸纳。”这座城的人千百年来,总以宽容的姿态迎接世人。

在一次偶然的学术调查中,她看到了这样几幅老照片,几个高鼻子、凹眼睛、白皮肤的西方人,站在古嘉定城的城墙边。这些人什么时候来到乐山?他们在乐山做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徐杉开始了对这段隐藏在历史记忆中的文化研究。自此,这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和志愿者清末民国时期在乐山生活轨迹才真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近十年往返于乐山与加拿大等地的奔波,她的书籍《外来文明的印记:中国嘉定往事》问世,课题“清末民国时期西方文明对乐山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题,乐山文化中那些西学东渐的因子终于找到了根。“为有源头活水来,他们自水路而来,和历史上那些迁居乐山的人们一起影响了乐山文化的源流。”这本书因对中加友好关系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四川首个加拿大总督奖。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来到乐山,一定要尝尝乐山的美食。”坐在江畔狼吞虎咽着冰粉解暑,看到她优雅的姿势,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工作辛苦,注意身体,我们经常在外面做田野调查,也经常这样赶时间吃饭。”徐杉看出了我的羞惭赶紧宽慰我几句。其实见到她本人的第一刻,我就十分好奇,这样一个气质恬淡,妆容优雅的女性真的能够胜任大量繁重的实地调研工作吗?

刚开始读徐杉的著作《布金满地:神秘的峨眉山佛门传奇与揭秘》和《即将消失的文明》就惊叹于她对史料的把握和对口述对象的深入理解。在她的笔下,峨眉山的万佛顶能饱览最奇特的云海、最震撼的日出、最吉祥的佛光、最圣洁的月华,到峨眉山朝山拜佛,一定要走到万佛顶才算功德圆满。

对她而言,这 30 年来对于佛教、对于文化、对于历史的求索过程何尝不是一场朝圣之旅,长达数年独坐桌前查阅搜集、整理图书馆、档案馆文献资料;数百次的攀登峨眉山、凌云峰,到人稀罕至之处探访遗迹;上千次的与高僧、村民谈天、采访。我们看到的是范成大口中:“天下山水窟有二,曰嘉州,曰桂林。”秀美的嘉州山水,而徐杉则通过一次次的探访、求索看到数千年来,这座城市所遗留的文脉。

“峨眉山武术、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最兴旺时曾经有过 200 多座寺庙,而为现代人知晓的仅余30多座。我很高兴自己能够有幸为一些遗迹、为一些故去的人留下点东西。”在不断地努力中,她的好奇心逐渐转换成一种责任感,“还好很多东西还没有被彻底消失。比如,在万年寺附近,我们仍能看到一些明代高僧的古墓遗迹。”讲起这些,她的眼中闪烁出别样的光芒,似乎忘记了就是在钵盂峰上,经过雨后泥泞的山路,她滑倒滚落到十多米的山坡下,手被荆棘割得鲜血直流;也忘记了在寻访的途中,所带的食物消耗殆尽,靠着山泉充饥;五更起身,星夜赶路,风沙、雨雪、酷热、塌方、长途颠簸。这条路漫漫,还好她一直没有放弃。

她的历史小说《最后的大佛》,在某著名旅游网站被推荐为“探访乐山必读作品”,这部兼具了可读性和历史价值的小说蓝本来源于一个大木箱,里面有徐杉搜集的几百万字的资料,“历史小说不但要好看,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情节可以虚构艺术加工,但大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必须真实可信。”因此,徐杉不但广泛研究了唐代的文学、艺术、行政、吏治、刑律、宗教,甚至连乐山地方志,风土人情,习俗礼仪,以及民歌、谚语及传统小吃的制作等,都在她的研究范围之内。叙述方式上她选择了悬疑断案的方法讲述了大佛修凿背后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对于文化的探究,要做的工作太多,我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拥有的知识量不足。”这条文明寻源之路徐杉的每一步走得扎实坚定,“虽然前路艰辛,但是我深知它的意义。”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一片净土,光影中,万物生灵,幻化成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图像。”我眼前的徐杉侍弄着自家阳台上花草,三分恬淡,两分静谧,她的举手投足间总有一种舒泰,我说“您一定是个很超脱的人。”她笑着摇摇头,“世间的美,只有在其间才能真正体味。”

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里的大书房是她童年的乐园,青春年少时,笔墨纸砚陪她走过风雨兼程的岁月,而在乐山,她收获的是众多懂她,惜她的人。自她在乐山创立白鹇庄书店、知行书店以来,她的名字和她的书店就成了一个文化地标,当她准备全身心投入写作要关闭书店时,“很多读者送来鲜花,很晚都没办法关闭店门。”白鹇这种峨眉山特有的鸟类,伴随着她越飞越高。

看她的文字,一直有一种豁达的风骨,那份求知求美的真诚源自她纯净的内心,“观其言察其行,都从美好的角度出发,多看到人或事背后至真至美的一面。”

她这样分享自己的采访体会,在藏区,超越民族超越语言,老人愿与她分享人生经历;在佛教圣地,超越信仰超越宗教,高僧愿与她探道论禅;在书店,超越专业超越境遇,学者愿与她聊文舞墨,她的亲和力正来自这样一番对于美的感悟。

氤氲的茶香之气中,看到徐杉对学术的严谨和对生命的尊重。春华秋实,那个她十多年在甘孜藏区遇到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长为当地的一名护士。“看到那孩子在水沟边石板上趴着写作业的时,就注定了我与她的缘分,觉得应该给予她帮助。”自此以来的 14 年中,徐杉一直关注和帮助着这个贫困地区的孩子。“希望她成年后有能力回报社会,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徐杉说。

《庄子 • 外篇》中的《秋水》用一番对话讨论了人应该如何去认识外物,乐山作家徐杉给出了人们最好的注解:“心存善念,探真求知,方得至美。”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路珊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