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茂县发生特大山体滑坡
今年汛期,
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揭开序幕
也为山高水急、地质复杂的四川地区敲响警钟
6月28日,省委召开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与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防汛减灾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王东明书记号召全省紧急行动起来,打一场防灾减灾的“人民战争”。
成都防汛工作做的怎么样?这场大雨检验了防汛工作的成效。
8月28日凌晨,彭州市龙门山镇大雨滂沱,突袭的暴雨持续数个小时。
半夜3点,彭州市防汛办发出灾害Ⅱ级预警。龙门山镇146个点位的监测人员尽数出动,挨家挨户通知群众紧急撤离。到凌晨5点,近千群众安全转移到避险点位。
不到1个小时后,强降雨造成银白路九银桥处发生塌方。所幸,由于预案充分、应对得当,没有人员伤亡。目前中断道路已临时抢通,行人可以通过。
“雨情就是命令!” :转移背后 预案是关键
“雨情就是命令!” 当政事君联系上龙门山镇党委书记段东华时,他这样形容36个小时里完成的转移和抢险工作。从28日凌晨起,随着雨势的加大,防汛减灾的一根弦就崩到的最紧张的时候。“每隔不到半个小时,都要抓起雨衣,打上手电筒去看一下水势。”宝山村村主任任彬回忆。直到凌晨3点,各个村收到彭州市防汛办发出灾害Ⅱ级预警。
灾害预警来了,如何转移群众?
灾害预警来了,散布在山头、村里、河边的群众能不能来得及转移?段东华告诉政事君,因为提前有预案,灾害突然来了也没有感觉惊慌。
“按照预案做,心里有数。”
全镇146个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位,都有群众来当监测人,一有情况,立即能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沿着避险路线,350多个居民、491个游客在两个小时内全部转移到镇里的14个避险点位。能够这么迅速有序地转移,段东华说,多亏了每年组织一次的应急演练,今年5月,镇上刚刚演练过一次,所有人都熟悉了转移流程。
游客又如何避险?
值得一提的是,转移群众中,游客占了多数。初来乍到的游客,不熟悉道路,又没有经过应急演练,是如何成功避险的?段东华说,龙门山镇的所有农家乐都贴着紧急避险路线的告知书,在游客入住时,事先告知,提醒游客去认认避险路线。
塌方、滑坡、断桥 紧急营救受困群众
就在近千群众安全转移的1个小时后,强降雨造成银白路九银桥处发生塌方,何从开(住户)房后地灾隐患点出现滑坡垮塌,小海子沟一栋木结构房屋被毁。全镇电力中断,宝山村任家沟沟内翻水,泥沙冲至彭白公路(宝山宾馆段),三沟村凤鸣湖水量大,超警戒水位。
由于索桥被冲断,还有12名群众被困在玉石沟。紧急赶到的消防人员架起了绳索,让受困群众横渡脱困。
灾情发生后,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彭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市委、市政府领导赓即率国土、水务、公安、消防、交通、安监、卫计等单位赶赴现场应急处置。目前,中断道路已临时抢通,行人可以通过。三沟村凤鸣湖水位已降低至警戒水位以下,因暴雨引起电线杆倒伏导致龙门山镇断电已恢复供电。
每天一会商:24小时值班强化防汛值守
政事君了解到,龙门山镇因为存在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一直是防灾重点“监控”点位。今年7月2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曾来到龙门山镇,督导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防治工作,不仅去了农家乐查看避险路线,还去紧急避险点位实地走了走,询问地质灾害监测员的日常工作,并指示,要搞好演习,让老百姓熟悉线路。
▲7月2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在龙门山镇,现场督导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防治工作
政事君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减灾工作,从入汛开始,就周密安排部署,多次召开专题会议。4月中旬,完成《成都市防汛应急预案(附件)》和《成都市水务局防汛预案》修编工作;4月底前,各区(市)县和市级相关部门完成区域、行业及重点部位防汛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成都全市共储备应急抢险物资价值1.93亿余元。组建防汛应急抢险队伍4156支共5.43万余人,已开展防汛演练801次。制作发放防汛视频短片300余份,并公布了各级行政区域内防汛重点部位的防汛责任人名单。
罗强市长在成都市防汛指挥中心召开防汛工作视频会商调度会,并视频连线了成都市各区县防汛指挥中心时,曾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会商调度机制,主要领导三天一次会商调度,分管领导每天一次会商调度。同时,成都市已下发督导方案,组成22个督导小组,将对各区县防汛减灾工作进行督查。并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
最后再来理一理成都防汛工作最近密集有效的动作--
7月26日,政事君报道了市长罗强带队赴彭州督查
8月11日,罗强市长主持召开全市防汛工作调度会,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对全市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
8月20日,成都西部山区的局部地方有大雨到暴雨天气。市长罗强到市防汛指挥中心,组织召开紧急防汛减灾工作调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