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29-30日,全国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推进会在成都拉开帷幕。在首轮交流发言环节,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沸水镇儿童之家相关负责人率先发言。这是汶川地震震后较早就建立的儿童友好家园,在灾后根据儿童的特殊需求为儿童提供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保护和服务,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儿童友好家园建立之初,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应急之举。震后,从“紧急事件中特别要突出儿童保护”的理念出发,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联合国儿基会的支持下,40所儿童友好家园在四川8个重灾市州的21个县(区)建立并运行。九年过去了,这一数据增长540余倍。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四川建成儿童之家21670个,服务儿童688.15万人次。从发展阶段来看,四川的儿童友好家园工作也实现从“应急---常态---应急”的机制转型。
九年来,四川儿童友好家园的成长轨迹如何?且看详细梳理。
·2008年6月
全国第一所儿童友好家园在川试点建立。这一源于四川地震灾难救助的新生事物,积极探索对灾难中儿童的保护工作。
·2009年6月
40所家园陆续在川建成并运行,近一年的时间内,共接收儿童到园活动10万余人次,约5万个家庭得到帮助。
·2010年
四川省政府出台《关于儿童友好家园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地方政府支持接管了36所儿童友好家园,四川儿童友好家园由为儿童提供安全场所、提供教育娱乐服务、恢复正常生活为主要功能的震后模式,逐步发展为集开展主题活动和技能培训、关注特殊困境儿童、与社区紧密合作等为一体的社区儿童保护新模式,成为根植社区、拓展社区儿童服务功能,为社区所有儿童提供保护和服务的有效载体。
·2011年5月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成都召开儿童友好家园项目总结暨培训会。3年重建期间,儿童友好家园项目通过为灾区儿童和家庭提供良好的卫生保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服务,惠及灾区儿童、家长上百万人次,被誉为孩子们的“心灵康复地”和“快乐天堂”。
·2012年至2013年
四川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投入财政共管资金100万元,以项目运作、公开招标的形式,先后分两批在全省21个市(州)选取21个县(市、区)全覆盖实施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项目。
·2014年以来
每年向各示范点划拨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各地推动建设示范儿童之家。
·2015年
由于四川儿童之家的基础好、工作扎实,有创新、有亮点、有实效,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联合国儿基会合作的卡地亚项目以及农村、城市社区儿童保护与服务项目也交四川实施。
·2016年
民政部正式成立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在此背景之下,四川的儿童之家建设,也成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的重要举措。
同年8月,“四川省儿童优先视角的减灾备灾”项目启动。
·2017年
新出台的《四川省妇女儿童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了七大任务,其中,包括加大“儿童之家”建设力度,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保护工作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志愿者参与儿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