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29-30日,全国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推进会在成都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四川儿童之家已从最初为儿童提供安全空间、帮助回归正常生活等灾后应急模式,转型为根植于社区,集传播儿童保护理念、促进儿童综合发展、关爱服务特殊儿童、开展减灾备灾工作等为一体的社区儿童服务平台。
第一次转型:由紧急状态模式逐步转为常态社区儿童保护与服务模式
自2008年6月全国第一所儿童友好家园在川试点建立,儿童之家建设在四川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期间,在新形势下勇于创新,四川的儿童之家工作实现从“应急---常态---应急”的转型。
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儿童友好家园开始服务于灾后重建,家园的各项工作也渐趋稳定和成熟,项目也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2010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儿童友好家园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家园的管理主体、服务功能,为家园场地、资金、人员等提供有力保障,家园由紧急状态模式逐步转为常态社区儿童保护与服务模式。
第二次转型:转型为社区儿童服务平台 集传播儿童保护理念、开展减灾备灾工作等为一体
据了解,四川积极推进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基会开展的项目试点。绵阳市安州区出台《儿童保护“2+5”工作机制》,建立儿童优先视角的减灾备灾跨部门工作机制;芦山县开展跨部门协作防灾减灾及知识宣传活动;什邡市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完成0-18岁儿童的摸底建档,制定困境儿童和受暴力伤害儿童发现、报告、处置工作机制等。
同时,为贯彻国务院决策部署,探索建立和运行社区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指导支持下,四川在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开展了“社区儿童保护和服务体系”项目。在社区建立了由卫生、教育、民政、公安、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以及儿童之家管理人员、儿童家长代表参与的多方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的儿童保护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研究儿童保护工作,分析儿童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侵犯儿童权益的个案。
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四川儿童之家建设也与社区缘分深厚。在发展定位上,四川儿童之家建设将立足社区、强化服务,利用社区资源,切实将服务惠及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众。在发展模式上,将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群团支持指导、社工参与管理、社区适时监督”的多元融合模式,让家园更好地发展,适应和满足儿童需求,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