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21人》丨诗人蒲小林:遂宁一座可以谈诗说爱的城市

2017-08-31 21:33:29   四川发布

【荐 语】

遂宁是一座优雅的城市,一座有内涵的城市,一座注定要让人想念的城市。

在我眼中,遂宁的样子,就是母亲的样子,父亲的样子。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从我降世那一刻起,就注定我此生要与这座城市血肉相连,休戚相关。无论是我的出生地射洪县,还是我目前的居息地遂宁,在我心中都是同等重要的。遂宁的变化,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惊讶。我几乎见证了它从贫瘠到富饶,从残旧到完善,从灰头土脸到优雅明媚的全过程,它的每一次变化,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遂宁人的心血与智慧。

当然,代表一座城市的并不仅仅是山川高楼和迷人风光,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风貌、高洁的心灵和进取的精神,因而在我看来,人,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灵魂,人,才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遂宁有 1600 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近 400 万勤劳智慧的人民,随着文明城市的创建和文明程度的日渐提升,遂宁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简 介】

蒲小林,四川遂宁射洪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遂宁市作家协会主席。曾出席《诗刊》第七届“青春回眸”诗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等。
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和选集,部分作品被译成英、德、法、日、意、韩、俄、西班牙、阿拉伯等语言介绍到欧美、东亚、东南亚及澳洲。著有诗集《命运的风景》、《时光的背影》)、《十年--蒲小林诗选(英汉版)》、《也不是因为风》和散文集《灵魂的声音》等多部。现居四川遂宁。

【访 谈】

“作家与城市,本就是同根同源。如果离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离开熟知并赖以生存的一草一木,创作便成了无本之木,而诸如关注现实,置身时代,文学的责任与担当等等,也都将成为一纸空谈。”蒲小林说。诗人是城市的见证者和启蒙者,写诗就是触及灵魂,就是写遂宁的那一条河,那一抹绿,那一段情。

蒲小林是土生土长的遂宁人,是一名见证遂宁城市变化的诗人、作家,他引领和带动了大批本土文学创作者,把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凝于笔端,用朴实的诗句和精美的文字不断向外界呈现出遂宁的文化和时代的变迁。

初次见到蒲小林,是在遂宁市渠河路一家非常文艺的茶馆,四周的陈设质朴清雅。“蒲老师,你好!可以谈谈你作品的创作心得吗?”“在我的诗歌世界中,关注衰老、孤独、生命、死亡,人间烟火味很重。”蒲小林说。

一条河,从天上来,从悠悠天地风姿绰约的怀抱中来,以万顷碧波,赐予我辽阔,赐予我明媚,赐予我春风十里,无限江山。

粼粼的波光,暗藏着这座城市的方向,举出我的芦花和梦想,从你的倒影中,我看见时光和站姿。

在蒲小林撰写的《遂宁颂》中,读者能体悟到他对城市的热爱,对遂宁未来的发展寄托了极大的希望。

蒲小林说,文学创作是既是对外在对象鉴别、认知的过程,也是对一切运动与静止进行心灵处理、加工、升华的过程,但这一切,来源只有一处,那就是生活,真正的文学,只源于一个作家真切的生命体验。

因而,他的作品,没有一篇不是写个人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一首不是与时光流逝、时代变迁,万物兴衰相互关联的。

蒲小林感叹:“甚至可以说,我的作品都是从遂宁这片活生生的土地上诞生的,如果离开遂宁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离开熟知并赖以生存的一草一木,我的创作便成了无本之木。”

蒲小林生于遂宁市射洪县大榆镇张家口村,少年时就对诗歌情有独钟。

真正爱上诗歌,是读中学时父亲带他来到金华山,登上一代文宗陈子昂读书台后。

高远眺,眼前万里碧空,四野葱郁苍莽,涪江浩浩如练,汹涌奔腾而来。这时,再迎风而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蒲小林胸中,激起了无法抑制的澎湃激情。

就在这一瞬间,诗歌,在蒲小林的心中打下了一道永远也无法抹去的烙印:诗歌写作,也由此成了其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1987 年,蓬溪赤城湖笔会召开。《当代》《四川文学》《星星诗刊》等中省大型文学期刊的主编编辑、作家诗人洪清波、脚印、白航等云至而来。年仅 24 岁,在文学创作中还默默无闻的蒲小林没有参会资格,他只得将自己的两篇诗稿交蓬溪文友带到了笔会上。

“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电话,说我的诗歌引起了关注,叫我马上去开会。”蒲小林说,接到电话的一瞬间,自己的心脏都快跳出胸腔了,那种惊喜、激动的心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伤痕文学”引发全国关注和讨论,文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五四”之后难得一见的文学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在当年的《星星诗刊》上,蒲小林处女作《拔河》顺利刊发。处女作发表之后,蒲小林的诗歌创作便一发不可收。他的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和选集,有的还被收入大、中学阅读教材。部分作品被译成英、德、日、西班牙、法、韩文等介绍到欧美、澳洲、韩国等。先后出版了《命运的风景》《时光的背影》《十年:蒲小林诗选(中英版)》《也不是因为风》和散文集《灵魂的声音》等个人作品集。

任何事情的发展,从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世纪之交时的蒲小林,也站在了诗歌创作的十字路口上。“多年后慢慢发现,以前的作品几乎都是靠一腔激情在写作,对人、自然、社会、生命本身的理解不够。眼界窄,思考少,没有深度。”对自己很不满意的蒲小林,甚至烧毁了自己辛苦创作的诗集,封笔 10 余年未写诗歌。

书中自有黄金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阅读,经常的思考。蒲小林开始在中外书籍中拜谒前人,寻找路径。在寻找中,蒲小林一步步走来,一点点突破。从过去的粗浅感性,到后来的深刻理性;从最初的激情奔放,到后来的冷静精细。蒲小林说,阅读和生活,是帮助他前进的两大“法宝”。

“遂宁是我的家乡,是我灵魂的居所,也是我创作的源泉。”蒲小林说,作为作家,他享受过这座城市山水和泥土的恩惠,亲历过这座城市风雨和阳光的洗礼。遂宁之于他,犹父母之于子。

作家是大地之子,是人民之子,作家必须义无反顾地融入时代潮流,为脚下的土地,为父老乡亲,也为自己毕生的美学追求。

如果只能让其选择一个地方和这座城市对话,你会选择什么?蒲小林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涪江,它蜿蜒、深邃,以千年的清澈与明净养育了这座城市和开一代诗风的初唐诗人陈子昂,以及有清代蜀中诗人之冠美誉的张船山等千千万万的杰出儿女,没有涪江,就没有遂宁,就没有遂宁的钟灵毓秀。”

蒲小林说,遂宁,是一座可以谈诗,可以说爱的城市,一座可以让任何人一见钟情的城市,一座需要用一生才能忘记的城市。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海波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