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 语】
人称“川东门户”的广安,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
这里,华蓥山巍峨雄壮,嘉陵江、渠江蜿蜒流淌。这里有建于隋代的肖溪冲相古寺,有兵家必争的大良城。千年兴国寺晨钟暮鼓香火袅袅,南宋安丙家族墓中外闻名;“蜀中第一军事要塞”宝箴塞雄踞一方,奇特的华蓥山石林令人叹为观止,亚洲最大溶洞奇观,天意谷洞中飞瀑更让人惊叹称绝。这里曾留下李白、元稹、陆游等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篇。
这块土地孕育了众多仁人志士:汉朝名将庞雄、三国大将王平、为南海西沙诸岛勘疆划界的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辛亥保路运动发起人蒲殿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秦炳、抗日名将杨森、志愿军特等功臣柴云振、著名数学家何鲁等,而华蓥山游击队双枪老太婆的英雄传奇至今流传。悠久历史与美丽山水,构成了广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川东风情,它与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让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风光如画,民风淳朴,小平故里,天下广安。
广安欢迎您!
【简 介】
邱秋,四川广安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委员、广安市文联副主席、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曾任广安师范学校副校长、广安中学副校长、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广安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作品有七集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影视文学剧本《渠江之子》、传记《不朽的忠诚》、散文随笔集《沉吟渠江》等。广播剧《少年邓小平》获2004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连续剧}金奖、2004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奖“广播剧”一等奖、四川省第26届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广播剧类连续剧特别奖、四川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散文《华山上的四川挑夫》获2004年“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访 谈】
广安,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广安有一条江,千百年来在这里静静流淌,那就是渠江。广安有一个人,多年来一直书写着关于渠江的文字,他就是邱秋。作为渠江的儿子,作为渠江水养育的作家,渠江的韵律在邱秋的血液中流淌。
邱秋的心中,家乡是他笔下永恒的主题。他常说,“我的家乡是一山两江,这山是华蓥山,这江是渠江、嘉陵江,我就是在这山环水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乡给了我生命以灵气,给了我丰富的情感,给了我创作的源泉。”
谈经历 “我常想什么时候自己也写本书”
20世纪50 年代末,邱秋出生在广安县城河街一个小学教师家庭。河街因其位于渠江岸边得名。自幼便与流淌的江水做伴的邱秋,听着涛声入眠,华蓥山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足迹。这些宝贵的经历,铸就了邱秋最初的文学意象。
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邱秋很早就开始接触文学作品。父母教书的学校图书室里,常常留下他读书的身影。文学书籍的阅读,自然容易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少年邱秋在那时便萌生了一个念想:“什么时候,自己也来写本书。”
梦想萌发,中学时期的邱秋,便尝试着写写记记。星期天同学们都回家了,他一个人便猫在寝室里在作文本上写呀写呀,一段时间后还真搞了个本子出来。“写出来后不敢拿别人看,只是自己欣赏,还有点沾沾自喜。但是,写起了往哪搁呀,不晓得,于是不了了之。后来毕业了,本子也不知道扔哪里去了。”
1978 年高考,报考文科的邱秋,按当年录取分数线,他是可以读西南师院和南充师院的。遗憾的是,在阅卷总分环节,邱秋的成绩出了问题,他最拿手的语文分数居然有误。“当时一看语文分数,大家都不相信,老师立即申请查分,这一查,才发现确实分数被统计错了,语文少算了50分,50 分啦!分数虽然查到了,但招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命运无情地捉弄了我!”
那时,知青上山下乡还未结束。没能跨进大学校门的邱秋,成了上山下乡的对象。“恰好当时华蓥山中的桂兴公社小学缺教师,那是我的小学母校,学校的领导都知道我的成绩,于是让我去代课。就这样,我在当年10月进入桂兴公社小学,干起了教育。”
在这所山区小学,邱秋教过语文、历史、地理和美术,工作很得师生好评。在山区工作的日子里,爱好文学的他,不仅自己沉醉于文学之中,也让自己的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那时他常常利用每周一节 45 分钟的语文自习,开办课外阅读课,选择一些著名作家的获奖作品,朗读给大家听,其中就有《高山下的花环》《赤橙黄绿青蓝紫》路遥的《人生》魏继新的《燕儿窝之夜》等。
八年后,邱秋从这所学校的副校长任上调到县城广安一中工作,在广安一中工作期间,他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四川省中小学德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被安排到当时的广安师范学校作副校长。2000 年,广安师范与广安一中合并,邱秋再次回到广安一中,2005 年底才离开这所学校,到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2012 年 1 月,他又到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至今。
在忙碌艰苦的的工作中,邱秋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他先后考入南充师范学院 1979 级中文系五年制函授班和四川师范学院承办的四川省首届教师研究生进修班学习。
谈渠江 “家乡给了我生命以灵气 ”
“我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我的写作起步实际很晚。”邱秋回忆,给报刊写稿应该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只是写一点应景文章,虽然也曾被收到一些书中,但那只是完成别人的约稿而已。“那年我在《广安日报》副刊上发了一篇小散文《三峡红叶》,这应该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文学作品。而在广安师范学校工作期间,创作的影视剧本《渠江之子》,应该是我真正意义上跨入了文学这个圈子。”
邱秋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我的家乡是一山两江,这山是华蓥山,这江是渠江、嘉陵江,我就是在这山环水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乡给了我生命以灵气,给了我丰富的情感,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家乡的山山水水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确实,在邱秋的文章里,家乡山水人文是他表现的主要内容。而对流经广安的渠江,他更情有独钟。
渠江,古人称之为“潜水”,源于大巴山深处,是嘉陵江左岸的最大支流,全长七百余公里,是宕渠文化的标志。当年十六岁的邓小平就是从广安县城的渠江东门码头出发,开始了他的辉煌人生。这条江还孕育了广安众多的仁人志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重大政治事件都能从这条江和广安这座城市找到密切的联系。“在我的作品中,渠江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对象。我写的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就是把渠江作为一个很强烈的意象来表现的。”
在广播剧连续剧《少年邓小平》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这滚滚渠江不知流了多少年多少代,也许在中国没有多少人知道她,但她一旦经过曲折险滩,汇入大江大河,她就成了长江,就一直奔向浩瀚的大海。我们广安人祖祖辈辈都喝渠江水,渠江,是我们广安人的生命之源,母亲河呀!”台词虽出自剧中人之口,却代表着邱秋的心声,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他对渠江的深情表白。
说到邱秋笔下的渠江,就一定要研究邱秋的《沉吟渠江》一书。这本耐人寻味的历史散文随笔集,就像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章,以邓小平家乡为背景,以奔腾的渠江作为主旋律,通过沉吟渠江、乡情渠江、问史渠江、星光渠江、秋游天下和悲情“5·12”等六个章节,激荡起朵朵浪花。每朵飞溅的浪花,就是一个跳跃的音符,回荡在渠江上空。
在这本书中,邱秋看似写的广安山水古迹与人文轶事,实则是在探索广安的历史命运和沧桑巨变。这本书问世后,曾引起不少人对广安历史及其地域文化内涵的关注,让不少广安人对朝夕相处的家乡重新认识和解读。
谈伟人 “小平精神已化为人民共有的力量”
广安是一座江城,说到这座江城,人们就会想到出生在广安的邓小平。这座千年古城曾留下小平少年时的足迹。在这座城市里,耳边飘来的都是人们熟悉的小平口音,行走于任意一条街巷,你都能了解到一个个与小平相关的故事。
至今,在这座城市里还保留着不少小平当年活动的历史场所。邓小平,奠定了广安独特的历史地位,给这座江边城市赋予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作为一名广安人,邱秋对此有着深深的感受。他说,在广安邓小平故居牌坊村村口,有一副对联让人难忘:“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更思邓小平”。它道出了邓小平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感恩之情。
正因如此,邱秋这些年一直在探索这位伟人与家乡的关系,寻找着这位伟人思想的形成与家乡这块土地的内在逻辑。于是,便有了《少年邓小平》这部作品,为我们定格了一位十六岁少年从渠江东门码头告别家乡,毅然走上留法勤工俭学革命道路那隽永的历史场景。
每每谈到小平,邱秋总是心怀敬仰之情。他说,小平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经历过那段动荡岁月的人,邱秋太清楚那个时代人们的艰难了:“如果没有当年的真理大讨论,没有当年的思想大解放,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历史赋予我们的想象空间实在太大了。没有经历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不会有强烈深刻的感受,我是亲身感受了当年的情景,看到了后来的变化,因此对小平充满着感激之情。”
邱秋认为,小平伟大的人格精神,已变为人民共同的理性、信心和力量,并深入到每一位崇敬他、热爱他、拥护他的人的心中。“人们完全能凭借这种信心和力量在他所开创的道路上冲破一切阻碍奋勇前进,不会因为他的去世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这正是我们的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特征。”
邱秋对小平的深情,化作了《百年伟人千秋情》里的真情文字:“伟人,伟大在何处?伟大在他有一颗包容世界的博大胸怀;伟大在他有一颗体察民情无微不至的慈爱之心;伟大在惊涛扑面,却能有磐石般的冷静自若;伟大在他也和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伟人更伟大在他告别自己的人民而远去时,能对自己身后的事业充满自信……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过几十年,与宇宙相比,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几十年,不同的人,其人生价值却有着不同的体现。有的人生如流星划空,一闪即逝;有的人生却如日月经天,光照寰宇。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位生命永存的世纪伟人。”
谈写作 “作品不是你自己看了就行了”
如果说邱秋的文字仅限于写家乡,那是不准确的。他的《陕北印象》《井冈山随笔》《浙江纪行》《云雾庐山》等系列散文都很耐读,令人回味。而他的那篇《华山上的四川挑夫》更足以说明这点。在这篇文章里,邱秋用深情感人的笔触,写出了一队队四川籍挑夫肩负重荷,一步一颤地在陡峭狭窄的华山石阶上奋力攀登的情形;写出了汗水从挑夫的头上、黝黑赤裸的背脊上向下流淌的画面感;写出了挑夫们坚毅乐观,笑对艰难的精神,让读者印象深刻,心生敬意。
不过,在邱秋眼中,他诸多的作品里,最满意的还是那篇《沉吟渠江》:“因为这是我在对邓小平少年生活情况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在这篇作品中,我主要记录了邓小平在广安的这段生活经历,探讨了家乡这块土地对他的影响,对他后来人生道路选择的意义。我没有用历史研究者的笔法去叙述,而是用散文的笔调来表现伟人的这段经历,传递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容易让更多的读者接受、理解和思考。”
确实,阅读邱秋的散文,我们感到他在写作中,已对单一的风景加抒情(或史实加抒情)的散文模式进行了超越。读他的散文总能感受到他对对象世界、意味天地较为深入的探究及解剖,以及独特的人生感悟,其思维的张力延伸到文本之外,让一切物象、世象从写作对象本身中凸显出来,从较深层面上增强了对现实风物和自然景观的鉴赏力与审美感。
在写作过程中,邱秋也有不自信的时候:“我现在手里还有几个十年前写的稿子丢在那里。像《黎明华蓥山》二十几万字,《渠河东流》十几万字,一直没能拿出来。”究其原因,他认为主要是自己当时对题材的认识和主题的把握根本没有到位。“前不久把稿子翻出来又看了一遍,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今后一段时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修改这两个作品,对此我还是满有信心的。”
写作之路,永无止境。邱秋的新书《广安纪事》即将问世。这本书收集了近年来他所写的与广安有关的文字。作为渠江的儿子,渠江水养育的作家,渠江的韵律在邱秋的血液中流淌,渠江的风情在他的时空里传承,渠江的精神在他的笔底涌现。
【对 话】
记者: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散文?
邱秋: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审美观,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偏好,每个作者的文笔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抒情,有的理性。读者也一样。所以若一定要以一个标准来衡量,我只能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好的散文首先要文笔优美,其次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很重要的两条,其他都是次要的。
其实,作者有时候是很自恋的。这种自恋,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作品倾注了很深的感情,主观意识上总觉得很满意,却忽略了读者的感受。作品主要是给别人看的,不是你自己看了就行了。自己看和别人看是两回事,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邱秋:接下来,我打算再写一本与华蓥山有关的散文随笔集。我与华蓥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华蓥山是我青少年时代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华蓥山人朴实耿直,和蔼亲切,值得写。山中那绿浪翻涌的竹海,震荡山谷的松涛,满山遍野的映山红,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山中丰富多彩的传说,张献忠与天池湖,华蓥山游击队的故事都等待着我去记录成文。写华蓥山是我下一阶段创作的重点。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敬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