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 语】
巴中在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央,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是地老天荒的传说,是绿色生态的神话,是莽莽神州呼吸的一片肺叶……
巴中历史悠久,三条古蜀道,两条过巴中,黄河文明从这里下水,长江文明在这里上岸,是两河文明的水陆码头……
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是新中国的一块基石,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巴中是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绿色发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新的根据地……
巴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在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央,是中国南北气候分水岭。自古以来,巴山与秦岭并称为“秦巴山区”,横亘千里的秦岭巴山,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成就了天府之国,成就了锦绣江南。
“秦巴山区就是莽莽神州呼吸的心肺,而绿色的巴中,就是大中国的一片肺叶。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巴中成就了我。”秦渊是土生土长的巴中人,在巴中这块土地上他先后创作了一批关于巴中的文艺作品。
【简 介】
秦渊,男,1970年7月生,南江县人,199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巴中市文体局、文广新局工作,现任巴中市作家协会主席。先后创作二百多个文艺作品,获三十多个省级、国家级大奖。
“有个地方是南方的北方,是北方的南方,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什么地方;有个地方在长江的岸上,在黄河的岸上,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什么地方……”2013 年初,由秦渊作词、余义奎作曲、林霞演唱的歌曲《有个地方叫巴中》传唱在巴城的大街小巷。
《有个地方叫巴中》通过大写意的方式对巴中的地理方位、历史文化等进行了勾勒,曲调悠扬婉转,旋律流畅,风格清新,深受群众喜欢。该作品获得了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
巴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丰富的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众多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资源。
“巴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中处于巴文化中心区域,是远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米仓古道是一条重要的古蜀道,历史上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才有了是南方的北方,是北方的南方。”
《有个地方叫巴中》仅仅是巴中文艺创作的一个缩影。秦渊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元素,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创作出了《喊山》《活着》《古镇》《早晚恩阳河》《赶山》《枫叶红》《巴山红军魂》《巴山新居我的家》等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反映火热生活、讴歌最美家乡的歌曲作品。
【访 谈】
讴歌巴中红色历史 10年前开始构思
有这样一部曲艺剧目,10 年前就开始构思,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之际成稿,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导演指导,百余人历时 3 个月精心排练,这就是大型四川曲艺史诗《望红台》。
秦渊是《望红台》的编剧。早在十年前,秦渊就萌发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写一个具有巴中特色的大型剧目。“巴中红色文化厚重,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巴中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应该被更多人知道!”秦渊说,他的家乡有一座山,位于陕西与四川的交接处,当年群众曾在山上的“台上”目送长征红军离开,在“台上”常望红军回来。“当年 12 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背后牵动着无数个家庭和无数亲人,这是苏区人民的情怀啊!”
但创作出这个剧目并不容易,一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撑,要找到契机;二是要写出优美的主旋律作品,既要出新,又要富有感染力。
2016 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纪念年,这是一个契机,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和曲协、巴中市委市政府、巴州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红色题材的作品,秦渊便开始创作。“关于红军长征的经典作品有许多,如音乐作品《长征组歌》,影视作品也有《万水千山》《长征》《十送红军》《战地黄花》等等;这都是一座座高峰,如何出新,是创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作品不能和别人一样,思路都不能一样,不然就成了简单的模仿或简单的复制。”秦渊说:“四川曲艺种类众多,曲牌多样,表现灵活,而巴州的评书、金钱板、竹琴、清音、车灯等曲艺基础很好,方言、谐剧、民谣等极具地域特色,思来想去,决定写成曲艺史诗。”
秦渊表示,在创作中,既要把握好主题内容,又要把握好艺术性形式,还要把握好巴中风土人情,作品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入人心。
“我从去年春节前开始创作剧本,今年 2 月,在玉湖水库的一家农家乐内开始写,每天写 16 个小时,写了 10 多天。这是一次用灵魂来写作的经历。”回想起创作经历,秦渊印象十分深刻,在写到送别红军时,他泪流满面;写望红台上的守望时,他号啕大哭。“这是一次心灵的长征,也是一次民族文化的长征;作品不着一枪一炮表现长征,把握人情人性表现长征,立足四川曲艺表现长征。”秦渊说:“大规模的修改有 6 次,小规模的修改上百次。作品搬上舞台后,好评如潮,一连四天的演出,观众挤爆剧场,可谓一票难求,真挚的情怀感动所有观众。”秦渊表示,这部剧永远没有定稿,为追求更高的艺术品质,他会继续修改,向精品力作努力。
延续传统曲艺 创作四川风格作品
“清音是四川的传统曲种,用方言以琵琶弹唱、鼓板说唱为主。巴中在很早之前就有了,都是老一代的艺术家们在唱。”秦渊说,为反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灾区人民感恩的情怀,他和作曲家向胜创作了他们第一个曲艺作品──四川清音《开学第一天》,获得了全国群星奖、中国人口文化奖。
之后,他们的曲艺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了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川清音《中华医药》、反映关爱留守儿童的四川清音《秋娃娃》、反映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张雪梅的四川扬琴《雪梅,雪梅》、反映历史文化的四川盘子《剑门豆腐》、反映反腐倡廉的四川清音《审狐狸》、反映民族精神的四川清音《竹颂》、反映脱贫攻坚的四川清音《摘枇杷》、反映廉政建设的四川盘子《心如莲》和四川清音《莲花开》等等,都获得了全国大奖。
吸收巴中给予的丰厚文化养分,脚踏坚实大地,放飞艺术梦想,努力写出具有巴中特质、四川风格、中华气派的作品,始终是秦渊的追求。秦渊说,他正在路上……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任星旗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