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宽敞的道路相互交织,一排排新房在绿树环抱之间错落有致......在芦山龙门镇,新居里的生活如旭日升起。
近年来,芦山县龙门镇开发农旅融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产业初具规模。龙门镇用新的姿态描画着新生之貌,一幅生态优美、生活富足的新农村画卷在这里绘就。
搬进新居 生活环境“大变脸”
穿过写有“龙门古镇”的牌坊,孩子们在空地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家门前的竹椅上闲聊。在古建筑群与一栋栋新房交相辉映中,龙门镇编织起了一幅田园风光郊游图。漫步在这绝美的画面之中,很难想象,这里曾发生过严重的地震。
2013年4月20日,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这座有着千年文化的古姜城遭受冲击。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心系芦山人民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震灾区考察,在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时提出,要“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
如今快十年过去,芦山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不断发展农旅产业,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废墟上筑起了美丽新居,这条“新路子”越走越宽。
龙门古镇
依托龙门乡场镇打造的龙门古镇,是芦山多条农旅融合、产村相融的精品环线之一。变成了国家4A级景区之后,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十一长假期间,龙门古镇又再次成为人们出行的选择之一。载满游客的大巴车缓缓驶入,停靠在龙门古镇游客中心,这座充满川西特色的小镇顿时热闹了起来。游客郭涛华一下车就拿起手机留影,“计划了好久来这里,在车上就感觉很漂亮,与其它的古镇大有不同,晚上肯定要留在这里品尝一下特色美食。”
郭涛华来到的是当地村民李连强的客栈,“有很多游客都是来了很多次的,点名要在我这里吃饭。”话音刚落,热腾腾的农家菜就上桌了。李连强是龙门镇普通的村民,也是一位“特色大厨”,为游客带来地道的家乡菜。
不仅是李连强,龙门古镇的村民们,都见证了龙门古镇的华丽转身。在积极发展特色旅游的道路上,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景区环境提升,也逐步融入古镇的建设中。“虽然当年受了灾,但这几年古镇发展越来越规范,我们的心里也很自豪。”李连强说道。
在优质山水之下,田园生态成为龙门古镇发展特色旅游的底色。如今,龙门镇把古镇新型社区、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等重构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生态古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而龙门古镇,也逐步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
龙门山水
住上好房子 也要鼓起钱袋子
位于芦山县纱帽山脚下的白伙新村,既是龙门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主战场,也是打造精品旅游村镇的高分答卷。
走进白伙新村,映入眼帘的,除了遍布在道路两旁的川西风格建筑群,还有一番文旅产业欣欣向荣的独特景色。一户户极具川西特色的木质房,变身成了茶楼、饭店、旅馆、土特产小超市......近年来,白伙新村自管委牵头成立以农家餐饮、体验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联盟,“让大家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俨然成为白伙新村最简单有力的口号。
白伙新村(袁杰摄影)
时值中午,在白伙新村村民白华荣的饭店里,游客们坐得满满当当。“老板,再来一份牛肉。”“点一些你们这里的特色菜嘛。”点菜声此起彼伏。
以前的白华荣在外地打工,家里的老人孩子无法照顾,工资不高,劳动强度还很大。灾后重建时,白华荣回到村里参与建房,在家门口开起了饭店。这几年,随着白伙新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又提升了新村风貌,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白华荣饭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他的饭店从前些年的几张桌子迅速“扩张”到了上下两层楼。提到新生活,白华荣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家里就是靠我在外打工,现在自家屋子里就能当老板,一个月能赚上万元。”
和白华荣一样,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村民张继玲。在她自己的照相馆里,相机的快门声和游客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起初,张继玲只是想尝试一下老本行还中不中用。“在家门口拍照真能致富吗?”张继玲也曾为此动摇过。龙门镇大力发展特色农家旅游之后,还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文化体验广受追捧,客流量日益增多。
张继玲在店里推出了红色革命风、国风古韵等一系列套餐,为游客提供服装拍摄写真。“一到节假日,店里的生意根本忙不过来。”张继玲从未想过在家门口用老本行就能赚钱,致富的梦想在这热闹景象中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张继玲幸福的笑容溢于言表。
白伙新村(袁杰摄影)
“家家有铺面、户户搞旅游、人人有就业。”龙门镇的乡村旅游只是芦山近年快速发展的缩影。针对白伙新村,龙门镇坚持“小组团、院落式、田园化”发展理念,采取统一规划、自主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重点,着力构建产村相融、镇村一体、农旅结合的新型农村社区。
快10年过去,牢记总书记嘱托,芦山趟出了一条灾后恢复重建的新路。如今,一排排漂亮的新居,正见证着千年古姜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记者 夏婉琳)
(除注明来源外,其余图片来自芦山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