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泸县:打造巴蜀鱼米之乡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023-05-19 15:47:00   四川发布

泸县是泸州的北大门,位于长江、沱江交汇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幅员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9个镇、1个街道,总人口106.3万,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先行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近年来,泸县深入推进“农业强国”“农业强省”战略,依托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稻虾产业,打造“巴蜀早虾”优势产业集群。2022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5.03万吨,渔业产值9.86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发展稻虾种养面积12万亩,小龙虾产量1.03万吨,直接经济价值4.1亿元。

一、依托“四大优势”,深入挖掘发展潜力

(一)市场空间充裕,供不应求价格高。2022年,我省小龙虾消费量为18万吨,而产量仅为7.63万吨,缺口达10万吨,四川每年要从湖北、江苏等地引进大量小龙虾,才能满足消费需求,这种供不应求的形势,奠定了泸县小龙虾较高的价格。2022年,泸县小龙虾平均价格为34元/斤,比全国年平均价格高出接近10元/斤,价格优势非常明显。

(二)气候相对温和,错峰出虾效益好。湖北、江苏、安徽等稻虾主产区由于冬季寒冷,开春较晚,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基本无小龙虾产出,使全国虾价“冬春高”“夏秋低”。泸县开春早,冬季相对温暖,1—3月、11—12月均可出虾,小龙虾能实现反季节销售,效益更好。2023年,泸县早虾中的“炮头虾”价格最高达128元/斤(海牧专合社接到杭州餐厅订单),1—3月“早虾”平均价格维持在50元/斤以上,创下了历史新高。

(三)水源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大。泸县属长江、沱江交汇区,水系发达,濑溪河、龙溪河、大陆溪等河流贯穿全境,有大小河流44条,水库134座,中型灌区2个,农机提灌站517座。泸县有种植再生稻习惯,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7万亩,冬水田42万亩,水稻土占耕地面积的83%,土壤肥沃,为发展稻虾产业提供了土地保障,发展稻虾基础条件好。

(四)水稻水产双赢,增效增收价值优。稻虾种养既能盘活稻田资源,又能提高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利用率,实现种养“1+1>2”的效益。2022年,全县稻虾种养平均每亩可产稻谷1000斤、小龙虾171斤,收入达5400元以上,比单纯种水稻增收4000元左右,有力助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稻虾米因不打药不施肥,以生态米、有机米著称,一般稻虾米可卖到5元/斤,优质稻虾米可卖到10元/斤,通过精深加工、精致包装、品牌打造还有更大增值空间。

二、突出“四大举措”,全面夯实产业基础

(一)合理规划布局,绘制产业发展蓝图。编制《泸县打造“巴蜀鱼米之乡”暨巴蜀早虾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出台《泸县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规划开展“二核心、三组团、六提升”建设。打造巴蜀鱼米之乡玄滩核心示范区、东部核心示范区的“双核”,北部(方洞、喻寺)、中部(云龙、奇峰)和西部(海潮、牛滩)示范区的“三组团”实施经营主体、科技创新、特色餐饮、精深加工、品牌打造、文旅融合的“六提升”行动。2030年,全县规划发展规范化稻虾种养面积40万亩,实现产值200亿元。联动永川、江津共建100万亩“巴蜀鱼米之乡”。

(二)强化政策支持,增强产业要素保障。强化政府扶持力度,整合鱼米之乡、粮经统筹、衔接资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推动稻虾产业壮大发展。建立稻虾产业发展融资平台,调动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力量,探索“龙虾贷”信用贷款、无抵押贷款、贴息贷款等扶持机制,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开发“稻渔险”等综合养殖保险,切实降低因灾、因病等风险导致的损失,推动稻虾产业健康发展。

(三)壮大经营主体,实现产业规模经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集中经营,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稻虾种养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产+销”紧密联系的稻虾产业化联合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像“稻虾旺”“海牧专合社”等有实力的企业落户泸县。

(四)加强技术推广,助力产业规范发展。按照沟坑占比不超过总面积的10%、水稻亩产量不低于全县水稻单产平均水平、种养环境达标、产品质量达标的总要求,严格执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本原则,指导主体开展“稻虾”规范种养。印发双稻双虾、早虾晚虾和平田无沟稻虾种养技术规范,开展稻虾技术培训,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高生产主体技术水平。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对种养户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三、实现“四大突破”,产业发展初具成效

(一)稻虾产业初具规模。2022年,泸县稻虾种养户数达2.2万户,种养面积12万亩,小龙虾产量达1.03万吨,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从事稻虾种养大户(50-99亩)有164户、10500亩,规模户(100亩以上)有66户、9500余亩,家庭农场110家,专业合作社14个。规模最大的海牧专合社,有管理人员46人、会员2万余名,稻虾种养面积达7万余亩。全县种养面积超万亩的镇有4个,依次为:玄滩(2.9万亩)、立石(1.5万亩)、毗卢(1.4万亩)、石桥(1.3万亩)。

(二)稻虾技术逐渐成熟。利用泸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探索稻虾种养技术,逐渐形成适合泸县发展的特色种养模式,实现每亩“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一是“3411”模式:一年收获3季,亩产400斤小龙虾、产1000斤稻谷、收入1万元;二是“双稻双虾”模式:中稻+再生稻,台湾大头虾+小龙虾,亩产水稻1300斤、虾300斤、收入1.3万元。错位发展“台湾大头虾”“冬晚虾”“春早虾”等高价高质产品,大幅提高了稻田利用价值。

(三)利益共享初见成效。一是农民增收。普通群众稻田养虾可亩产小龙虾50斤,增收1000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亩500 —1000元收入,增加每日100 —150元务工收入,常年务工收入可达1万元。二是业主增收。采取“3411”和“双稻双虾”高效种养模式,亩产值1万元以上,比单纯种水稻每亩可增收7000元。三是村集体增收。福集镇螺蛳山村和万宝村村集体流转土地1000余亩返包业主,每亩收取50元的流转费,实现年收入5万余元;采取集体经营+专合社技术合作方式,石桥镇洪安桥村、玄滩镇新山村分别进行“双稻双虾”种养86亩、400余亩,分别实现年收入60余万元、400余万元。稻虾产业可实现农民、业主、村集体“三方共赢”。

(四)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培育以大型专合社、企业为龙头,构建“基地+农户”“专合社+会员”“园区+业主+农户”的运行机制。实行“一标、两改、四统一”的稻虾种养模式,即:统一建设标准,对稻虾田进行改水、改底,开展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配料配药、统一收购、统一平台销售的综合服务模式。目前,全县每个场镇均有小龙虾收购商,形成了政府、企业、专合社、个体户多层次的服务格局。

四、聚焦“四项推动”,助力产业持续发展

(一)聚焦高位推动。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巴蜀鱼米之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专班具体推动。将发展稻虾优势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全域推广稻虾产业发展,聚焦“二核心、三组团、六提升”建设,按照“一年一样板、一年一标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持续推动稻虾产业扩面发展。

(二)聚焦要素推动。不断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稻虾优势产业的补助,发挥政府投入对优势产业的撬动作用。整合各类资金向稻虾主产区靠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坚持“外招、内引、上争”全方位招商引资思路,撬动金融和民间资本投入鱼米之乡建设。

(三)聚焦宣传推动。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利用好“龙虾节”“菜花节”“龙眼节”“梨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以及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宣传稻虾文化,推广稻虾产品。全面引导群众,统一发展思想,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围绕“专合社+农户”“企业+农户”“园区+业主+农户”的发展思路,大力打造稻虾种养示范基地、示范带。

(四)聚焦品牌推动。转变养虾模式,从“大养虾”到“养大虾”转变,打造区域“虾稻米”“稻田虾”品牌,做好品牌打造,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育、生态种养、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带,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