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成都启动了近年来全市规模最大、地域最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升级换代建设,即“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
目标,新建中学、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垃圾转运站、再生资源回收站、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2557项,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商业服务8大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分别获得10%-40%的提升,基本实现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平衡,初步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投资,约890亿;时间,三年。
三年,足见任务之重;而以“攻坚”命名,足见决心之大。
不少媒体将成都此举誉为“民生大礼包”。仅从内容上说,的确如此。但仔细审视,透过内容的折射便可发现,成都此举远非一个“礼包”那么简单。其背后,至少蕴含三大课题。第一题,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第二题,从“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第三题,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相得益彰。
15分钟公共服务圈•社区治理•“有感发展”
成都“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中有一个概念十分抢眼,“15分钟公共服务圈”。
乍一看,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07年,北京市便推出了“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概念。其后,不少城市也提出了相关的概念,比如济南的“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苏州的“5-15为民服务圈”,上海的“5+15分钟生活圈”,沈阳的“15分钟社区服务圈”等等。
关键是,成都强调了“公共”二字,这就直接提升了这个“圈”的品质。也就是说,成都这个“圈”,不仅提供衣食住行的便利条件,着眼于满足居民生存、生活的直接需求,也看重就业、教育、文化、平安,着眼于居民发展的长远需求。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城乡社区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工业化转型和陌生人社会的双重挑战,要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重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年中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份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纲领性文件中,“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成为基本原则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本月初成都召开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上就强调提出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其指向,就是建设一个高品质的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在成都“三年攻坚”行动的启动现场,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又特别强调了一个词:有感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从“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是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破解这一命题的根本之路,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重建“生活世界”。对此,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设一个高品质的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体现了“生活城市”的细节。
一“补”一“去”一“激活”
如果要为成都的“三年攻坚”行动标上几个关键词的话,可以归纳为一“补”一“去”一“激活”。
“补”,不难理解,就是补短板。
在中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成都是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之一。
然而成都自己并不认可。对此,成都市建委主任张樵心中有一本账:城市建成区总体实施率仅为61%,公共服务设施欠账仍然较多,与群众看病难、上学难、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不足等矛盾和民生问题有着直接关联。因而,成都当地媒体将“三年攻坚”行动称为“将影响每个成都人生活的‘特大工程‘”。
相较于“补”,其实,成都的“三年攻坚”还有一个提法更为引人关注,即“积极探索利用存量物业改造作为公服设施的新模式”。虽然只是一言带过,但却因为其“去库存”的鲜明指向而让人印象深刻。显然,“三年攻坚”也是成都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
“激活”,就是要激活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当前阶段下,投资仍是经济拉动的重中之重。但关键是,必须要找准投资的痛点和空白点,才能真正达成拉动的效果。
李克强总理说过,“我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仍然有很大缺口,需要加大投资。但加大投资不能仅靠政府‘包打天下‘。”
成都的“三年攻坚”行动投资规模约为890亿。如何用有限的财政投入拉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这是一大难题。
当年,深圳除了手握特殊政策,现成的“真金白银”只有国家给的3000万元贷款。深圳的办法是土地租让,以此获取社会资本,再将其投入“三通一平”,形成了现今的深圳模样。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同样如此。
成都“三年攻坚”的背后,也许还事关投融资体制改革。趟水探路,这对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成都而言,是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