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全省技能人才达到680万人 高技能人才110万人

2017-10-10 17:54:3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围绕培养造就支撑“四川制造”和“四川创造”的高素质产业大军,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育举措,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实现快速增长。截止2016年底,全省技能人才达到68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0万人。

五年间,四川省如何创新人才培育方式、如何建立健全人才培育体系,未来将建成什么样的
人才队伍结构?快随四川发布一起来看看吧。

技工院校、培训机构
双管齐下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截至目前,四川省共建有技工院校81所,其中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25所,在校生规模与年社会培训规模均保持在10万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社会人员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0%。全省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

随着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四川的不断摸索创新,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平台,“校中厂”、“厂中校”等联合办学模式逐渐成形,强化了双方在师资力量、场地设备、工艺创新等方面合作。目前,四川省技工院校单个专业平均合作企业超过5个。

与此同时,四川省鼓励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市场需求举办就业训练中心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并在师资力量培养、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与公办职业培训机构同等政策支持,对办学质量高的还以安排项目等方式给予扶持,有效激发了职业培训机构活力。截至目前,全省就业训练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达到1507个,年培训能力达到100万人次。

提升办学条件、打造重点特色专业
独具特色的“四川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形

四川省推广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广泛调动行业企业、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促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改善院校机构办学条件和打造重点特色专业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获批建设;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等9所技工院校入围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名单,累计将获得1.8亿元经费支持。并指导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围绕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全省技工院校共开设15大类117个专业,基本涵盖重点产业的各个职业(工种)。

此外,四川省还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创新推出了企业新型学徒制,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充分对接。2015年,四川省作为全国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试点省份,遴选了5家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联合有关院校开展培训试点,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除去创新办学和培养模式,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技术工人自身提升技能等级的热情,四川省出台了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提出每5年组织企业技能岗位职工参加一次职业培训,并力争提升一个技能等级。同时健全了贯穿各个技能等级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德阳、泸州、内江等地将企业高级工培训纳入补贴范围。

振兴高技能人才、引进紧缺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四川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培训项目的建设,加快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明确对每个新建的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的补贴标准。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了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63个。

同时,四川省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范畴,给予每人30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助和管理期内每人每月1000元的岗位激励资金。以各种方式引进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发展。

创新评价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
有效技法技能人才动力活力

为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人才主体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活力,四川省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703个,每年面向社会组织开展技能鉴定80万人次;主动向市(州)和用人主体放权,在全国率先将高级职业培训机构设立审批权和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认定管理权、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权下放市(州),推动了市(州)培训鉴定工作发展;建立健全了体现技能价值的分配制度,落实技能人才激 励计划,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制度;打造了四川技能大赛品牌,近5年来共举办省级竞赛100余个,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完善了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五年来先后有292名高技能人才获得省级以上表彰,涌现出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树春等一批技能领军人物。

未来,四川省将继续加强全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使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增加到1000万,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提高到25%,实现技能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居于中西部领先地位,技能人才供给基本适应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对产业转型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