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永葆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本色 努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2017-10-14 13:51:38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岷江碧水傍城,五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区矗立,山水田林堰相融,漫步都江堰,一幅生态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如今,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刻,都江堰市将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围绕“双心两区”全域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具有都江堰特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生态、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模式,争做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深化改革

创新驱动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

都江堰市在成都市率先制定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行动计划,细化分解了按照“3+1”功能区管理架构与乡镇行政区调整设置、打造独具天府文化和都江堰精品灌区品牌的旅游景观等28个方面59类99项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还正式成立了中共都江堰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此外,近来都江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旅发委)的正式成立,标志着“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改革在都江堰市取得阶段性成果。“1”是指全域旅游综合执法管理体制;“3”是指目前已经成立的旅游警察大队、旅游纠纷专业审判法庭和旅游工商分局;“N”是指多个旅游服务机构。

下一步,都江堰市仍将不断完善“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深入旅游体制机制改革。

转型升级

瞄准“双心两区”  增强绿色产业能级

近日都江堰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同时记者还得知,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公布的名单中,四川省都江堰市赫然于列,这意味着都江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也创建成功了。

“两个国家级的金字招牌的获得,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都江堰市正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正大力增强绿色产业能级。”

瞄准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这一目标,都江堰市加快布局康体养生、互动体验、娱乐度假、山地运动等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已正式营业,总投资55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为200亿元的绿地国际康养小镇项目也正式落户都江堰。

推动这一系列项目,载体便是“双心两区”。“双心”即都江堰主城和青城山镇,“两区”即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和田园生态发展区。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创新旅游主导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模式,都江堰市“大旅游、大文化、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定位一举形成。

生态筹谋

永葆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本色

保护好山林资源,是成都市委、市政府“西控”战略下创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载体。为此,都江堰市在《“山长制”工作方案》中提出,设立“总山长”下的市、乡镇(街道)、村、组四级“山长制”组织体系。

“除了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管理、强化资源巡查力度等,我们还启动GISRS和遥感数据来辅助‘山长‘们的工作。下一步,我们还将整合、对接相关部门的视频监测平台,实现山林资源数据化管理,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除了有“山长制”,都江堰市还创新推出了“河长制”“街长制”。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方面,都江堰市一方面实施饮用水水源网格巡查管理制度,实现了巡查工作区域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小组“四级巡查网络”全覆盖。另一方面安装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密切监控水质和河道突发情况。

惠及民生

让市民在品质城市里感受温暖

从2014年开始,都江堰市按照成片规划、循序渐进、重点优先的原则,启动城市低洼、内涝、基础设施落后的房屋征收工作。截至目前,7200余户棚改户已签订搬迁协议。

惠及民生,都江堰市还着力推动品质城市建设。都江堰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都江堰还将因地制宜地推进绿道建设,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完成全市长约120公里的一级绿道、150公里的二级绿道和各乡镇(街道)内部的绿道支线建设。

与此同时,翻看都江堰的交通规划,成灌快铁实现公交化,M-TR旅游客运专线、成都地铁19号线、37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及航空线路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在未来,立体的交通网络为市民游客提供便利出行环境,将尽显这座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宜居宜游的独特魅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