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0月28日,100余名各界人士来到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怀着浓厚兴致聆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四川地震灾害概况及特点》专题授课。这是由省灾教馆精心策划的《减灾兴川大讲堂》系列公益防灾减灾科普讲座第一讲,也是首届四川省“减灾兴川文化月”推出的重头戏。
举办《减灾兴川大讲堂》,在四川省尚属第一次。计划用连续3年时间讲授100场以上,观众将超过10000人次。2018年起,还将逐步走出成都、走进其他市州,成为四川减灾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品牌。据悉,由省级专业机构举办这样的大型灾害科普系列讲座,在全国都属少见。
“四川省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地形西高东低,西部是高原山地,东部是四川盆地。近代以来,四川地区7.0级以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或地震带。”作为“大讲堂”首讲特邀嘉宾,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邓绍辉博士通过精心备课,向观众分享了自己多年来从事社会灾害史与救灾制度转型研究的心得。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邓绍辉博士
现场他用深入浅出的连珠妙语,详细介绍了“灾害”的专业概念、灾害的四种大致分类,重点阐述了地质灾害中的地震成因,创新性地分析了四川地震灾害概况及救援难点。邓教授提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救灾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改进力度,才能构建起有效的救灾队伍体系。这个观点得到了到场不少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讲座散场后,大家都还围着邓教授展开讨论,多功能大厅里气氛热烈。
据了解,“减灾兴川大讲堂”系列公益科普讲座将陆续邀请省内著名灾害研究专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者、社会力量杰出代表等,就四川省灾害历史、灾害救援演变、紧急救援案例、灾害管理现实与未来等内容进行专题式讲授,力图打造成四川省常规性防灾减灾教育的品牌项目,以此提高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李兵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