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山海情⑥丨向习爷爷献队旗的小女生:已考上家乡的法院

2024-06-01 12:02:00   四川新闻网

“习爷爷给我们母校的同学们回信了。”5月31日,江明在手机上看到了这条新闻,她逐字逐句阅读报道内容,难掩激动。

这封温暖的回信,让她仿佛回到了2004年5月17日,之江小学新址的奠基仪式现场。那天,习近平爷爷为新学校开工奠基铲下第一铲土,她是向习爷爷献上中国少年先锋队队队旗的孩子之一。

毕业20年,她已是一名5岁孩子的母亲,刚刚考上了家乡南充市营山县人民法院。今年6月,她将带着丈夫孩子回到家乡工作。

“我向习爷爷献队旗”

那一年,江明12岁,上小学六年级。作为学校广播站的小播音员,她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被学校委以重任,向来校参加奠基仪式的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献上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代表全校同学表达对浙江省援建新学校的感恩之情。

江明还记得,那一天阳光灿烂。她的心情也如这天气般热烈。参与献词和献队旗的几位同学特别穿上新衣服,女孩子扎起高高的马尾,迎接这一重要时刻的到来。

到了献队旗的环节,江明和同学一起走上台前,庄重地将队旗送到习近平手中。红色的队旗上,同学们一笔一画认真地写上“感谢习爷爷的关爱”,并留下签名。孩子们以这种真诚的方式,表达着淳朴的感恩之心。

这一天,不少家长专程赶到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新学校破土动工,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搬下山,上新校,师生家长们期待已久。位于半山腰上的旧学校,校园不大,教室是一字排开的瓦房,操场是硬化的水泥地,又老又旧。“碰上雨天有时会漏雨,甚至还有瓦片掉落。”江明回忆道。让她忘不了的还有那条蜿蜒曲折的上学路。“我常常和小伙伴结伴而行,顺着石梯路往上走,步行约40分钟才能到学校。”

“浙江省对口帮扶南充市,要帮我们修建一所新学校。”当学校老师分享这个好消息时,孩子们的欢呼声在教室里回荡。

新学校开建了,大家的期盼落了地。一颗感恩的种子,也随之种进了师生心田。

待新学校建成时,江明已经从小学毕业,但她仍关心着学校的发展变化。校园里新修了教学楼;教室里宽敞明亮,还新增了电子白板;校园食堂干净卫生……江明内心很是羡慕。“他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真好!”

“听老师说,从搬进新学校第一年起,学校就把每年5月17日定为‘感恩日’,以感恩浙江援建帮扶。”江明说,这颗感恩种子也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考回家乡法院 守护公平正义

“要努力学习,好好长大,才不辜负这份关爱。”毕业20年来,这份感恩化为江明成长的动力。当遇到挑战和困难时,她总会想起习爷爷的话。“那一刻,便充满了勇气。”

从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江明通过考核成为了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助理。近两年来,江明每年协助法官处理近500件案子,大多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经济及物业纠纷。每一个小案件背后,关乎的都是大民生。

图片1.jpg

在双流区人民法院任法官助理的江明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每次走进法院办公区,江明总是能看到这句有力量的话。这句话一直勉励着她,在自己参与处理的每一个案件中,坚持“公平正义、司法为民”。

“我们尽量做到矛盾纠纷诉前化解,从源头上减少进入审判、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江明还记得自己曾办理的一个案件,当事双方“剑拔弩张”,矛盾一度升级。她耐心地与当事人多次沟通,挖掘到很多与案件有关的细节信息,找到了解决纠纷的突破口。在她动之以情、晓之以法地调解下,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达成和解,矛盾解除。“我的师傅一直告诉我,要秉承‘如我在诉’的理念,用老百姓看得见的方式,传递司法公平正义的温度和力量。”

今年6月,通过公招考试的江明,将回到家乡南充市的营山县人民法院工作,丈夫和女儿也将陪她一同回家乡生活。南充,作为江明成长的起点,让她感到踏实。对于未来,她说仍会坚守一份初心──“守护公平正义”,常怀感恩之心前行。

身为一名五岁孩子的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江明最看重的是“感恩教育”。“我一直以身作则地告诉她,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及时感谢,同时自己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江明希望,“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成为她和孩子一生的成长准则。

四川新传媒集团·四川新闻网报道组记者 陈淋 吕志林 摄影报道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