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1月10日,“魅力自贸˙开放四川”新闻发布会在蓉举行。四川省商务厅厅长、四川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欣发布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开放型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自贸试验区建设正从“立柱架梁、夯基垒台”向“全面攻坚、深化提升”转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部署。11月6日省委深改组审议并原则通过《实施方案》,即将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下一步,四川将对标国际最高经贸规则,探索差异化试验路径,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更好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 《总体方案》明确的159项试验任务全面铺开
自4月1日挂牌运行以来,各级各地紧扣制度创新核心任务,加强条块协同配合,制度创新蹄疾步稳,改革红利逐步释放。
--试验任务全面启动
《总体方案》明确的159项试验任务全面铺开,其中成都区域承担的155项全部启动,川南临港片区承担的141项启动136项。国务院和商务部推广的123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117项。
--市场主体踊跃入驻
截至10月底,新设企业16944家,注册资本2408亿元。入驻持牌金融机构300余家,入驻基金160余家。
--贸易投资更加便利
95%以上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备案管理,备案材料减少约90%,办理时间减少50%以上。进出口平均通关效率在全国42个直属关区中名列前茅。
--对外开放迸发活力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6家,超过全省新设外资企业数的1/3。双流国际航空港开通航线304条,其中国际航线104条;1-9月旅客吞吐量3706万人次、增长8.0%,其中跨境旅客386万人次、增长5.6%;货邮吞吐量46.4万吨、增长6.9%。蓉欧快铁1-10月开行643列,同比增长83.7%,稳居全国首位,重载率提高到70.5%;发送集装箱5.27万标箱、货值33亿美元,分别增长83.6%和266.3%。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41.1万标箱、增长2.1%。
主要开展了六大工作!启动宜宾临港经开区参与川南临港片区协同改革专项行动
就自贸试验区建设,7个多月来,四川主要开展了六大工作
NO1:建立“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商务厅挂牌成立四川自贸办。成都和泸州两市相应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都市构建了“1+4+8”组织架构(成都管委会+4个落地区管理局+8个功能推进组)。泸州市实现“市区一体、三区合一”。
NO2: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支持政策
自贸试验区《管理办法》以政府令形式下发实施,建立起“鼓励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机制。5个国家部委和11个省级部门相继制定出台31个文件,总计415条支持政策措施。省自贸办正会同省法制办开展地方立法工作。
NO3:借势开展投资促进合作
赴港澳开展“川港澳合作周”四川推介活动,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209亿美元。赴英、德、荷、俄和澳大利亚举办对欧合作服务贸易、中德创新合作平台、中欧班列成都-蒂尔堡等对接推介活动。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0余个。
NO4:强化协同联动共建共享
启动宜宾临港经开区参与川南临港片区协同改革专项行动,打造国家级经开区率先协同试验新样板。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建立合作机制。成都区域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川南临港片区与20个城市或自贸片区签订合作协议。
NO5: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多层次培训5000人次。在上海财大举办“开放发展暨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题研讨班”,重点培训省直部门和片区负责人。各片区采取市场化方式积极引进人才。
NO6:强化对外宣传造势
网络报道突破240万条。自贸试验区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累计阅读量近10万人次。
成都高新区首创的 “双创债”模式获高度肯定
详细来看,成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开放倒逼效应,着力解决一批制约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企业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试验格局,国家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彰显,已创造39个案例,成都高新区首创的 “双创债”模式获克强总理高度肯定。
下一步,成都自贸试验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大部署,在改革开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高水平高标准开展制度创新试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四川创举成都篇章。
就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情况来看,截至目前,《总体方案》中涉及泸州的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实施136项;复制推广其它自贸区改革经验148项,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0项;新增注册企业2787家,是原存量企业数的4倍。
下一步,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将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以建成内陆自由贸易港为最终目标,探索具有内陆临港特色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全力争创国家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协同开放,深化与沿海沿边沿江地区合作,推进服务功能向周边延伸。加快建设“两中心两基地”,快速聚集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开放型经济稳步提升!对外贸易高位增长 融入“一带一路”步伐加快
在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的同时,开放型经济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加快的大背景下,四川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呈现“好于同期、高于全国、领先中西部”的基本特点。
对外贸易高位增长。1-10月,四川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48.4%,高于全国32.5个百分点,规模居中西部地区首位,进入全国前10位。目前,全省外贸备案企业突破2万家、进出口实绩企业4100多家,进出口产品超过6000种。
利用外资质量提升。1-10月,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65.4%,合同外资增长48.6%,实际到位外资增长6.3%。目前,来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31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235家,居中西部第一。
融入“一带一路”步伐加快。着力推进“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实施总投资超过330亿美元的重大项目61个,国际产能合作迈出新步伐,川酒、川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倍增长。
开放平台加快建设。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落户天府新区,中德、中法、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加快推进;中白、捷克宁布尔克等境外合作园区务实推进。全省8个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发展,6个国家级经开区进入全国百强。
【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制度创新多点突破】
目前探索形成77项创新经验成果,精选21项向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并在全省复制推广。
·税务事项“首违不罚”提高了政务服务满意度,增强了“纳税自觉”。
·构建“网上申领、快递配送、自助自提”发票领用新模式。
·开通蜀信·银税卡,集成办税卡和银行卡功能,有力提升税务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服务效率。
·“互联网+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
·国家铁路运输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新模式,大幅提升青白江铁路港贸易能级和服务能力。
·创新推出国际会展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有力支持四川会展经济发展。
·入境维修再制造监管新模式,每年为维修苹果平板电脑企业节约百万余元。
·“关口前移+直通直放”通关模式实现72小时放行机制,实现四川蔬菜直供港澳快速通关。
·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全国首单“双创债”,帮助企业有效解决资金燃眉之急,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
·金融集聚区社会共治大监管试点充分运用云平台、大数据助推“信用监管”,形成园区社会共治新模式。
·围绕白酒产业组建3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创建国内首个成熟的酒类基金发展模式。
·建立“一带一路”法律联盟,已与摩尔多瓦、马来西亚达成协议。
·首创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一单制”改革创新提出基于国际铁路联运的多式联运提单,实现提单的金融功能,推动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从运输通道向贸易通道转变。
·创新实施“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构建“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