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大重点工程”出炉!

2017-11-13 14:00:38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如何谋划和推动成都农业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成都落地实施?

11月13日,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上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要以大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五项重点改革”为主要措施和重要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十大重点工程”是什么?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为您一一梳理:

一是实施全域乡村规划提升工程。

以规划为引领,坚持“多规合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

各区(市)县要主动担当编制全域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的重任。

二是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

要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和城镇体系,选择重要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枢纽、重要交通功能节点、有基础的建制镇等,采取“特色镇(街区)+林盘十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十景区”“特色镇(街区)十林盘十产业园”等模式,以“西控”区域为重点,规划建设100个规模在3-5平方公里的特色镇(街区),引导资金向特色镇(街区)流动、产业向特色镇(街区)集聚、人口向特色镇(衡区)转移,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连城带村的特色镇(街区)。

三是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

要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天府文化为内核,加强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开展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整理、保护、修复,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整治,系统规划打造一批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

到2022年,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

四是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

要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要载体,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为主要抓手,以航空走廊、交通沿线、旅游景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大地景观再造工程。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分区城统筹编制大地景观规划和项目,重现天府之国壮美秀丽的景色。

五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要重塑农业形态,建设美丽田园,大力开展“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行动,持续推进治水、
治土、治霾、增绿行动,加快建设天府绿道体系,努力实现农村景观化景区化,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优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设施配套水平。

到2022年,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六是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

要彻底改交农产品以粗加工形态进入市场的弊端,提高品牌运营的意识,加强对农产标识、产地、质量、包装、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市场营销,以品牌整合资源、运作市场,把成都建设成为农业品牌的设计之城、以品牌运作资源的农产品集散之城。

七是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

要大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程,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大批有经营头脑、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

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构建乡村人才建设长期规划,鼓励支持区(市)县与各校各院系各企业共建农业技术试验推广基地,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规划、文创、设计、金融、旅游、策划、营销品牌等高端人才,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和社会投资企业落户新型社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

加快建设“成都农业智库”,打造西部农业人才高地。

八是实施农民增收促进工程。

要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民闲置农房及宅基地,引导农民采取农村产权入股、租赁、托管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经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代种代耕代养等新兴服务业。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耕地保护资金、农业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九是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

要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创建,扩大公共文化有效供给,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十是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程。

加快推动发展取向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交,大力实施社区服务提升等“五大行动”,当前,重点是要补齐短板、优化服务。

要大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供给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医联体”“区域教育联盟”建设,深化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培育引导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促进更多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要加快完善社区治理体系,重点是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要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