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想“归园田居”? 未来的成都乡村就是升级版的“小森林”!

2017-11-13 18:25:44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出品  “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把更多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形成‘乡村里的都市‘发展格局”……未来成都的农村将建成什么样子?11月13日,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这些目标。


敲黑板!重点把握五大着力方向

站在新时代的重要节点,成都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哪里开始发力?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成都市将重点从五个着力方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更加注重顺应城乡融合要求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更加注重提升宜居宜业品质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更加注重推进全域景观化重塑新型城乡形态;更加注重产业协同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更加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创新城乡社区治理。

抓重点!大力实施“十大重点项目” 扎实推进“五项重点改革”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要以大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五项重点改革”为主要措施和重要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其中,“十大重点工程”具体为:实施全域乡村规划提升工程;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实施农民增收促进工程;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程。
“五项重点改革”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深化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改革、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看未来!成都的乡村将建成什么样子?
打破行政藩篱  构建三级行政体系

长期以来,规划编制重城市轻农村、城乡规划衔接不紧密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本次大会提出,要坚持以精准规划引领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打破城乡规划的行政藩篱,建立健全“多规合一”、有机衔接的全域规划体系。

其中,重点要按照“以水定人、以地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的思路,依托产业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和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形成以特色镇(街区)为中心、多个新型社区和林盘聚落环绕分布的“一心多点”网络化组团式布局,构建“多个主体功能区+特色镇(街区)十新型社区(林盘聚落)”三级城镇体系,塑造历史文脉、经济流向、绿色廊道、产业分布交互融合的空间结构,形成主体功能明确、区块有机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会议更明确,将以“西控”区域为重点,规划建设100个规模在3-5平方公里的特色镇(街区),引导资金向特色镇(街区)流动、产业向特色镇(街区)集聚、人口向特色镇(街区)转移。到2022年,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

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成都市将结合都江堰精华灌区保护,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农业产业功能区的建设,选择20个左右特色镇以及100个左右的特色林盘先行试点示范建设。

景观再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把农村建成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

每个现代都市人都有一个田园梦想,而本次乡村振兴战略做足了“水林田”三篇文章,指出成都要在滨水沿山轴线塑造“山水田园道”的天府水乡格局,在千里沃野营造“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川西平原美景,在丘陵地区打造“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变幻多彩”的秀美大地景观,构建“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作、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而落实到具体实施,就是要全面开展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大力开展“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天府绿道体系,努力实现农村景观化景区化。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优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设施配套水平。会议明确,到2022年,要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建设新型“社区”  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

本次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突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社区”。会议指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特大城市治理重在基层基础、重在城乡社区。要以新型社区为载体,推动乡村面貌、自然环境等有形要素和文化特色、价值观念等无形要素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加快构建村(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型农民等有机统一、协同配合的生活共同体,形成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证、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

这样的“社区”从何建起?会议明确,要大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供给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医联体”“区域教育联盟”建设,深化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培育引导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促进更多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同时,要加快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培育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选优配强社区“带头人”,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要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产业协同助农民增收
多措并举助力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本次会议明确,要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民闲置农房及宅基地,引导农民采取农村产权入股、租赁、托管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经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要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代种代耕代养等新兴服务业。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耕地保护资金、农业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此外,成都还将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将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创建,扩大公共文化有效供给,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比如,将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活动室、村史馆、文化院坝、文化长廊等建设,将常态化开展文艺表演、家风传承、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乡村每个角落。

鼓励回乡创业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会议提出,成都将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要大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程,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大批有经营头脑、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

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构建乡村人才建设长期规划,鼓励支持区(市)县与各校各院系各企业共建农业技术试验推广基地,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规划、文创、设计、金融、旅游、策划、营销品牌等高端人才,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和社会投资企业落户新型社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建设“成都农业智库”。

居于山水田园之间,还能享受便捷的社区服务。既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享受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未来的成都农村是归园田居的心灵故乡,未来的新型农民或许也是城乡群众的另一项优质选择,这样升级版的“小森林”建成之后,你愿意去吗?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