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30日,杜甫草堂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来到杜甫草堂,在这里,30多位外国媒体代表跨越千年时空,对话诗圣,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遂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历代都有修葺扩建,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圣地”。
杜甫草堂内绿树成荫,素雅恬静,杜甫曾在这里写下“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诗句。跨进草堂大门,走进苍苍竹林,光影散落,波兰《论坛报》副总编辑彼得·加基诺夫斯基表示草堂的园林令人惊叹,“看看这里,这里保存了历史,与历史携手并进是如此重要”。加基诺夫斯基读过杜甫诗歌的波兰文译本,“读诗会充满精神上的鼓舞”,他热爱杜甫,因为在杜诗中有一种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作为媒体人“即使身处困难也要坚持创作”。
走进工部祠,典雅肃穆,古朴雅致。这里是草堂中轴线上的建筑,也是后人祭拜杜甫的祠宇。在草堂,杜甫留下了描写春夜降雨的《春夜喜雨》、一片生机勃勃的《绝句》,写下了忧国忧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加纳通讯社的记者阿尔贝特·科菲·奥乌苏在草堂内阅读了杜甫的诗句后,他说自己“爱”上了杜甫。雄浑奔放又清新细腻的文学创作,在阿尔贝特看来,杜甫就是中国文化上的英雄,“我们要纪念他,这就是这座博物馆的意义。我们要从英雄身上学习,他们一定会在未来指引你”。
成都,成就了杜甫的名篇佳句;杜诗,也给成都回报一座诗城。在外国媒体集中采访环节,匈牙利民主传媒集团执行总编辑大卫·本奇克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王飞探讨起了两国诗歌的风格区别。王飞详细地向大卫介绍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以及杜甫诗歌对成都文化的影响;而大卫则通过讲述匈牙利诗歌“节奏明快”的风格特点,表示“诗歌是平等的,是国际化的”,他认为诗歌的传播是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丰富实践。
四川新传媒集团记者 刘茜 何征梦 许明智(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