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草局:首次采集到幼年大熊猫放归成年后融入当地种群并参与交配繁殖的确凿证据

2024-09-05 17:07:00   红星新闻

9月5日,国家林草局举行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

会上,四川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副局长陈宗迁介绍,今年3月在四川石棉县公益海区域拍摄到的两只求偶中的大熊猫,经科学分析发现其是放归大熊猫。这是首次采集到幼年大熊猫放归成年后,融入当地种群,参与交配繁殖的确凿证据。

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川陕甘三省,区划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陈宗迁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发挥牵头作用,推进旗舰物种和栖息地保护。

分类化解历史问题。四川片区安排省级财政奖补资金9.56亿元,稳步推进矿业权、小水电清理退出(全面清理退出矿业权200宗,278座小水电已退出245座),将2600余亩集体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设立界碑界桩3646个。聚焦大熊猫重要栖息地和重点生态廊道,共计实施生态修复近54平方公里。

科学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现已布设监测样方1086个、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收集数据量达730余万条。

陈宗迁介绍,从成效来说,片区内大熊猫种野外群数量增长。拖乌山、泥巴山、二郎山等重要生态廊道修复区域已发现大熊猫活动32次,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四川片区大熊猫野外年遇见数由178只上升到185只。

今年,在石棉县公益海区域,巡护员拍摄到两只大熊猫求偶画面,并现场采集了粪便。就在近日,经科学分析发现,两只求偶的大熊猫分别是野化放归的“淘淘”(雄性,2012年10月在栗子坪保护区放归,放归时2岁)和“华妍”(雌性,2016年10月在栗子坪保护区放归,放归时3岁)。这是首次采集到幼年大熊猫放归成年后,融入当地种群,参与交配繁殖的确凿证据。

此外,大熊猫“伞护效应”显著。大熊猫之外的金丝猴、雪豹、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得到良好保护。国家公园内发现一批新种。(记者 胡伊文)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