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75年前,我们为‘吃不饱’发愁,现在我们为‘吃什么’发愁;75年前,商品要凭票供应,现在商品线上线下触手可及。75年前,四川高速公路为0,现在突破10000公里。”9月25日,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曾俊林在“数说四川75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75年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五个方面的变化。
生活品质方面,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2%、73.6%分别降到2023年的32.8%、34.1%。
数据代表什么意思?曾俊林说,居民食品支出占比大幅下降,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100块里面有60或者70会用于食品支出,而现在降到了30左右,这表明,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特征从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比如,家用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2023年末全省每百户城乡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49.0辆、28.9辆,比2015年分别提升25.2辆、20.3辆。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高,2023年宽带接入用户突破3700万户。”他表示,这样的数据还很多,都反映出生活日益变得更快捷,更高效、更方便、更多样、更有品质。
文化体育方面,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阅读更方便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分别是1952年的52.3倍、272倍、27.8倍。运动休闲的场所更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仅有体育场地469个;2023年底,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0.6万个,体育场地总面积2.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平方米、绿道建设累计超过1.1万公里。医疗卫生方面,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成倍增长,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231.9亿元,是1994年的95.7倍。2023年全省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5万个;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是1978年5.1和4.7倍。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我省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20年的77.8岁。
教育方面,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1949.2亿元、是1978年的256.1倍。2023年全省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2万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从1952年的不足万人增加到216.4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2020年的10.27年。1964年每10万人中大学及以上人口仅有284人,2020年大幅提升到13267人。社会保障方面,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是1995年的8.1倍;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是1995年的3.3倍、8.1倍和12.2倍。
曾俊林还在现场分享了他亲眼见证10年间丹波村的巨大变化的故事。
他说,省统计局从2014年开始对口帮扶阿坝州马尔康市的丹波村,之前缺水缺电缺产业缺硬化路,现在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有了自来水,还发展起了高山种植、养殖等产业,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7000元提高至现在的16000多元。村民的衣食住行用、医疗、教育,方方面面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提升。“这样的故事并不只在丹波村存在,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正是因为无数个体的努力才有了全省75年来的亮眼成就,而75年的巨大成就也会不断惠及我们千家万户。”曾俊林说。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