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髻山上云海翻涌。本报记者 冷文浩 摄
秀美山水洗净铅华,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宝库、古冰川运动留下的痕迹……螺髻山闪耀在凉山旅游南线。
螺髻山主峰海拔4359米,旅游区面积1083平方公里,因主峰形似青螺,宛若玉髻,而得此美名。
螺髻山旅游景区作为凉山第一批4A级景区之一, 加之距西昌52公里、游客一个小时的车程便可方便到达的区位优势,旅游主阵营的地位已然凸显。
魅力螺髻
四季景色美不胜收
螺髻山一年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春日,漫游螺髻山镇,能记录下小镇最美的生活场景;夏日,在浩瀚的原始森林,享受别样的清凉,浏览壮丽的古冰川遗迹和美丽的温泉瀑布等奇特景观;秋日,在激情火把节,来自五湖四海、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家们到此拍摄最原汁原味的古朴彝风;冬日,冰雪螺髻美不胜收,彝寨民俗表演惊艳镜头。
螺髻山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拥有五彩缤纷的冰川湖泊,当地人称为“海子”或“干海子”,也叫天池。
冰川湖泊是冰川运动留给人类的地质奇观。古籍记载螺髻山有“三十二天池”,根据遥感数据表明,在螺髻山海拔3600米以上的区域,分布了50多个大大小小的天然湖泊。
水色褐红的干海子、橙黄色的金海子、绚烂的五彩湖、两湖相连的姐妹湖、青翠浓荫的叠翠湖、蛟龙出世的黄龙潭,还有面积较大、潭水最深的黑龙潭……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山脊两侧的原始森林中,犹如在翠绿的平绒上缀着的颗颗七彩宝石,熠熠生辉。
螺髻山有着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古冰川刻槽。它是由古冰川带夹坚硬的岩块,以强大的力量刻碾冰川底部两侧岩石,天长日久形成的宽而深的岩石刻槽。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张文敬说,螺髻山千年古冰川,清晰完整地保存着第四纪冰川地貌,构成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山奇观,是国内最大的古冰川刻槽,古冰川擦痕比比皆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和科研价值。
螺髻山彝寨位于螺髻山下,占地170余亩,由82个不同类型的彝族特色民居、两座寨门、11个大小碉楼、客栈、兹姆广场、阿莫里惹雕塑、毕阿史拉则浮雕和民族特色穿枋等景观组成。走进彝寨,就仿佛走进了彝族文化的历史长廊;漫步彝寨,可以充分感受到悠久的彝族传统文化,领略中国第一彝寨的风采。魅力彝寨与神奇螺髻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置身彝寨,是赏螺髻山色、品彝家风情的绝佳之地。
海口高原牧场位于螺髻山的最南端,这里远离城市,空气洁净,上万亩的草场足以让游客策马扬鞭,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感受心旷神怡,寻找云端之上的田园牧歌。
大槽河温泉瀑布的奇特在于天然的“瑶池”和“水帘洞”。湍急的温泉水倾泻而下,温暖而又热情。美妙之处在于瀑布形成的水帘挂于大池之外,是姑娘们戏浴的“瑶池”,故称“仙女池”,也叫“水帘洞”,洞内水温大约38摄氏度,温暖宜人。
立足资源
启动景区5A创建工作
2017年,螺髻山景区启动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围绕这一中心工作,一场涉及交通打造、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接待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加强等多领域的创建“大会战”,在螺髻山景区全面铺开。由此,一个未来可期的螺髻山旅游蓝图愈加清晰。
为了与国际接轨,螺髻山景区引进ISO9001、18001、14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标准,提升景区自身的服务管理水平。景区将在巩固3个认证的基础上,创建5A级景区,使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喜报频传,在练好“内功”迎接挑战的同时,螺髻山景区成功创建四川省地质公园,为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跨进世界地质公园创造了条件。
螺髻山景区自2006年创建成为4A级旅游景区以来,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为推动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强化道路交通建设,新建从黄草坪到景区的6公里公路,改造景区山门到索道下栈处的道路6公里,并加强对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维护。
同时,积极创建智能景区、智慧景区,增加保障游客安全和监控火灾、地质灾害等的监控设备,搭建网络平台,鼓励当地居民从事电子商务,扶持农家乐的建立,让百姓增收的同时为景区缓解旺季住宿压力。
旅游扶贫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除了景美之外,螺髻山景区的另一特色便是旅游扶贫。
通过旅游扶贫,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一些原来出了名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特色村,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百姓的“金山银山”。
从2016年开始,螺髻山景区全面开始恢复植被工作,把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与老百姓林果种植相结合,让老百姓种植核桃、木浆子、花椒等产业林及云南松、元宝枫树等经济林木,并给予一定的补贴。景区附近的马厂坪村、黄草坪村、波洛坪村等当地的村民都纷纷加入了这项工作。
景区还鼓励和扶持农民办农家乐、家庭旅馆,并通过开办农家乐家访活动让游客走进彝家,亲自体验彝家的生活习俗。目前已经划定从五道箐乡到螺髻山镇一带为农家乐营业区域。
各种创新的旅游扶贫模式,让景区收获了美景和生态效益,让附近的百姓收获了经济效益,达到了长久持续的“双赢”。(本报记者 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