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成都锦绣技能大赛启动仪式在锦门丝绸文化小镇拉开帷幕,设置在锦门锦华馆的蜀锦蜀绣主展场正式开展。由四川省文旅厅主办、成都理工大学与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2024年织绣类非遗传承人时尚设计与品牌塑造高级研修班”系列成果精彩亮相主展场。
本期研培班以挖掘织绣类非遗的地域文化内涵为基础,以训练学员的时尚跨界设计能力为特色,发挥学校艺术与传媒类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优势资源,联合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非遗专家,特别邀请邀请上海知名设计师周爱华团队担任实践课程导师,指导传承人学员、设计专业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完成时尚服饰的方案设计与实物制作,形成了《蜀山攒黛》《脸谱戏眸》《神树·扶桑之上》《黑白流影》四个系列的高级定制服装。
作品分别从蜀山、川剧、三星堆、大熊猫等四个典型的四川地域文化符号中汲取灵感,成功将非遗蜀锦蜀绣与时尚设计有机结合,展现出非遗技艺的跨界魅力与当代风采,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获得广泛好评。每个系列均配有设计说明,详细阐述设计思路、元素、色彩、纹样提取、材质运用等关键信息,体现了高校非遗研培的严谨与规范性。
四个系列的作品以蜀锦、蜀绣为核心技艺,吸收苗绣、珠绣乃至法式刺绣的材料工艺和针法特色,在“师生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技艺融合”“古今融合”“中外融合”的四融合创新设计手段,为古老锦绣技艺注入现代活力,打造出兼具地域文化特色与多元文化底蕴的时尚服饰,构筑起富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风尚。在设计、制作、布展过程中,围绕“新材料、新样式、新场景、新生活”进行多维度创新,环保材料和时尚廓形的应用契合了绿色消费潮流与当下审美格调,锦绣服饰和装置艺术的搭配将展览场地转化为生活空间,使研培成果超越静态艺术品层面,走进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成为触手可及的系列时尚品。成果充分展现出本期研培班“融合创新”的办班理念,是探索“传统锦绣+时尚”非遗创新设计的积极尝试。展览现场同步展示传承人学员们在参加研培期间创作的20余幅极具个性特色的创意设计作品,学员们积极学习最新设计前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重新发现锦绣技艺和创意设计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
成都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时尚化”是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融入当代生活的重要路径,此次研培成果的成功展示,彰显了中华织绣类非遗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广阔前景。研培期间,项目组招募了全校30余名学生志愿者,服务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织绣的非遗之美,感悟传承人坚守技艺的初心,体会当代设计师的创意巧思,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收获了一场富有温度的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展现了“双一流”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作为“双一流”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整合蜀锦蜀绣保护和传承的多方资源,为打造成都非遗名片和城市文化符号添砖加瓦。本次展览持续到11月中旬,欢迎大家前往锦门丝绸文化小镇锦华馆观展。之后研培成果还将走进成都各大展览馆和博物馆,进一步宣传推广锦绣艺术。
成都理工大学非遗研培团队将积极探索研培成果转化、商业品牌孵化运营等事宜,力争在省文旅厅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让非遗研培走深走实,为锦绣非遗高质量发展贡献成理力量。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项目“2024年织绣类非遗传承人时尚设计与品牌塑造高级研修班”于8月28日开班,为期一个月。项目遵循文旅部非遗司提出的“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要求,在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保护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联动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非遗、织绣设计类学科成绩显著的兄弟院校,并首次协同知名设计师团队,构建起“文化为本、时尚引领、跨界创新”的多维课程体系,开设以织绣时尚设计与品牌塑造理论与实践为重点的21门(含讲座)课程。本期研培项目以成果为导向,特设产品实践工作坊,力求培训产生实效,重点培养织绣类非遗产品创意色彩设计、新型材质运用、创新品牌塑造能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