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革命文物保护新视野③|如何“珍视共和国物证 加强文物认定”?与会专家们这么说

2024-11-14 23:2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革命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革命纪念馆如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课题。

11月13日,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在四川广安举行,下午开展的“珍视共和国物证 加强文物认定”主题分论坛,来自全国多地的革命场馆代表等专家们站上讲台,从研究干货、探索实践到精神弘扬,纷纷建言献策,相互友好交流。

超多干货
分享革命文物收藏、认定与研究

为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革命文物工作基础,推动各地区各领域加强革命文物的认定、保护和利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认定标准研究”。

论坛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革命文物保护修复所所长吴炎亮给大家分享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认定标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概念、分期、分类做出详细阐释,并提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级别提升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吴炎亮认为革命文物的保护级别提升应从价值、保存、管理三个维度开展。在文物价值方面,他提出应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直接相关,或者与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直接相关,已被核定公布为省级或者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认定标准研究的干货满满, 深圳博物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副馆长崔孝松,以深圳博物馆征藏为例,交流了改革开放物证收藏原则和文物认定标准问题探索。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而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崔孝松表示,改革开放文物认定着重考虑客观性、关联性和稀缺性。其中,稀缺性是指物证因承载历史事件的特殊性,而具有唯一性或稀缺性,或因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变迁而濒临消失。

多维探索
交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文物主题游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式应运而生。对于革命文物而言,文物主题游径将各类革命文物资源有机串联,成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新引擎。

分论坛中,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王伟顺应潮流分享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探索。“对比国内外游径发展,目前中国文物主题游径还处于起步阶段。”王伟分析道。在活化利用部分,他介绍该文物主题游径将会服务党史教育、培育红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将红色资源、革命旧址与所在村落联动打造红色乡村旅游复合景区,助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

“下一步到2027年,游径涉及区域内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环境整治工程、革命文物整体展示工程、红色驿站标识等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全部启动。”王伟说道。

红色主题片区协同融合发展方面,北京市文物局二级巡视员刘洪昌介绍了北京市持续推动三大红色主题片区协同融合发展概况。

“加强资源整合,坚持整体打造”是北京市推动三大红色主题片区协同融合发展的重点。他们以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及革命史实为主线,加强资源整合和场馆建设,持续深化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融合发展;以重点革命旧址和纪念馆为龙头,加强统筹协同和馆际交流,以三大片区建设带动全市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水平提升;以革命文物三大片区建设为牵引,加强工作联动和资源赋能,以三大片区建设助力首都文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正在彰显其不可忽视的强劲力量,为文物保护利用按下“升级键”。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周峥便展示了探索红色文化元宇宙生态圈构建的实践经验。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中共一大纪念馆通过高精度建模,打造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文物展,创新文物讲述,让文物活起来。

红色服务外延方面,活用线上内容助力线下沉浸式体验,通过大空间VR、AR阅读等,让红色讲述更加身临其境、深入人心,让党建服务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实现服务延伸。其中,大空间VR“初心之旅”便是全国首个红色文化大空间多人VR沉浸式体验展,带领观众穿越回20世纪初的上海,亲历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

弘扬精神
关注革命文物藏品与背后的故事

“老战士王笑雨的十七本日记里,几乎没有家庭琐事,没有儿女情长,都是对工作内容的记录,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思考,以及他纯粹的革命理想。”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宣传部副部长张庆冲在讲台上分享时说道。

革命文物背后的人与故事,让革命文物显得更加鲜活。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红楼陈列馆二楼展厅摆放的17本日记本便是如此,他们静静讲述着17年的峥嵘岁月。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办公室(筹)主任李兴平同样表示,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需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持续挖掘‘两弹一星’人物故事、真实事例,将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和时代特征,细化为一言一文、一景一物,让革命故事、红色文化资源‘说话’。”李兴平说道。

红旗渠纪念馆馆长李倩在交流红旗渠发展的“武功秘籍”时表示,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凿洞能手王师存、舍己救人 李改云、红旗渠铁姑娘等人物的挖掘,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变得更加立体。

“如今的红旗渠已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红旗渠精神历经反复锤炼、升华与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象征和国家印记。”李倩激动地讲述着。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