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落实,全面展示实验区(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加强实验区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互鉴,11月27日至28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青羊实验区共同举办“202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区(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11月27日上午,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区(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承办。
现场,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媛作青羊区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分享。何局长以《慧治善教 育人育才──高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走深走实》为题,从四个方面:以课标“引领”,把牢教改之“舵”;以课程“主导”,铸实教改之“核”; 以课堂“精耕”,夯实教改之“本”; 以支撑“赋能”,聚合教改之“力”,系统阐述了青羊区如何高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品质教育发展之道,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杨志成在开幕式上作《未来教育与未来课程》主旨报告。杨志成首先梳理了世界教育走向未来的历史逻辑,指出未来教育面临知识爆炸、迭代加快、人工智能三大挑战,因此需要实现班级授课走向未来课堂、分科教学走向未来课程等六大转变。他提出,未来课程发展应当具有整体课程观、整合教学观、发展教学观和全息教学观,未来教育最为重要的变革是基于哲学变革的课程变革。聚焦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变革,杨志成还以当前育人目标、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切入,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课堂教学已经开始指向未来变革,教育教学已经从知识本位,走向人本位。他提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不教,要实现从学会,走向会学、爱学。
开幕式现场还进行了一堂精彩且深具启发性的科学课,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这堂名为《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的科学课由成都市实验小学李孟朦老师执教。在这节课中,李老师以核心问题“水中微小的生物也是生物吗?”为引导,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们通过动手制作装片、观察记录特征等方式,深入探究了水中微小生物的奥秘。同时,课堂设计还涵盖了信息分享、观看观察视频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还引入了AI生物学家作为课堂辅助工具,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专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体验。这堂科学课不仅让与会嘉宾见证了科学新课标理念的生动实践,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高质量课堂教学所带来的魅力和成效。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里,本次活动分为“坚持立德树人主线·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第九届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学校治理水平”首届书记校长办学思想与实践创新交流活动两大论坛,分别在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成都市实验小学展开。
各分论坛活动将有50余节覆盖小学道法、科学、体育、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高中数学、美育等多个学科的高质量课堂展示;33位全国知名学校书记校长分享办学思想和实践经验;上百位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教研单位、中小学校的理论研究、实践一线专家莅临现场交流分享;汇聚众多名师名家智慧,共商课堂教学变革之策,共谋育人方式变革之道,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