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虽卸志不渝,退役军人续写荣耀谱新篇——2024年度四川省“最美退役军人”揭晓侧记

2024-12-01 18:39:00   四川发布

2024年11月28日,“戎耀新风采 双拥谱新篇”──四川省“致敬最美·礼赞拥军”发布盛典在成都举行。在活动中,四川省“最美退役军人”方阵又增添了20人,他们是:焦大银、郭吉保、张进城、李兵、刘大权、李玲、谭华明、邓长会、芮银超、王云、刘伟、范庆、刘阳、李想、曹黎、袁平、尕西泽让、高建刚、廖春、靡兵。

在四川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这群退役军人以他们的忠诚、担当和奋斗,续写着军人的荣耀与辉煌。他们虽然卸下了军装,但始终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镌刻心底,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生动写照。

他们拼搏奉献──

扎根各行各业,争当先锋战将

“脱下‘橄榄绿’换上‘火焰蓝’,不变的是革命本色,是冲锋在前的军人精神。”这是攀枝花市东区攀枝花大道消防救援站二级消防长李兵铭记心间的一句话。

1999年,18岁的李兵入伍被分配到四川攀枝花。从北方到南方,跨越1500公里,15kg的杠铃盘、400米操场跑80圈、背着空呼登楼50次……汗水浸透衣服,阳光灼痛皮肤,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却的念头,越练越勇。

从1名武警消防战士,到队伍改革转制成为消防救援队的1名消防员,李兵先后参与2002年“11·18”攀枝花金江油库泄漏、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3年“4·20”雅安芦山地震、2022年“6·13”攀枝花华润燃气煤气柜救援等各类重大救援战斗2500多次,营救转移被困群众1600余人。李兵的事迹彰显了“召必回,战必胜”的使命担当。

队伍改革转制的千万军人,已脱下军装,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未曾忘却,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誓言仍镌刻在他们记忆深处。

在自贡市自流井区东兴寺街道盐店街社区,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里住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在镜子前压压腿,然后沿釜溪河散散步,路过菜市场时顺便买上几把小菜……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就是“战斗英雄”张进城。如今虽已退休脱下了军装,但他将革命军人拼搏奉献的本色刻进血脉里,热衷基层社会化治理,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在辖区成立退役老兵张进城工作站,不定期组织退役军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在创文创卫期间,他主动请缨甘当城市的美容师、垃圾的搬运工,清理花台、搬运垃圾。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化身“宣传大使”,带领退役老兵志愿者服务队为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宣传防控知识、送去生活必需品、防护药品。

军人是打不垮、压不倒的。面对困难奋勇向前,在各行各业持续拼搏,当好一名先锋战将,是成千上万退役军人共同的选择。

在被确诊为有“不死癌症”之称的强直性脊柱炎时,高建刚仍坚持在基层一线工作,他响应号召,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积极探索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推动实现“微生物高效降解”技术攻关,带动乡村振兴与就业。

同样的,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郭吉保,坚持退伍不褪色,积极发挥退役军人作用,开展红色坝坝电影进社区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期间克服疫情影响、资金紧张、片源短缺等各种困难,带领老兵放映队不改初心,坚持免费放映电影300余场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

“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捍卫者”,这是刘阳一直坚守的诺言。退役后,他成为一名“快递小哥”,从最初跑乡镇的投递员到市中心快递业务的负责人,从最初日派(揽)件量一件、两件到如今几百件、几千件,刘阳就像勤劳的小蜜蜂,早出晚归、勤劳踏实,凭着军人的韧劲拼劲,把业务量做到了公司的第一名。

他们以民为先──

深入基层前线,续写忠诚篇章

“英雄应该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在焦大银的心中,自己从来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平凡人。

但看到有人遭难,他却挺身而出、逆行而上。面对车辆意外坠河事故,焦大银第一个跳进河中救人,全身多处划伤、挫伤、扎伤,左膝伤口长达3厘米。被亿万网友点赞、被称赞为平民英雄“砸车侠”,焦大银只称自己是做了一件善意的小事:“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做了一件作为退役军人该做的事”。

对焦大银而言,“群众有事,绝不推诿。”2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积极化解社区治理、矛盾调解等基层难题。在救人后,面对鲜花和掌声,焦大银继续投入到街道工作中,扛起军人的担当,默默为人民工作,“碰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打好总结”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

退役军人深入基层,以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行走在爱民担当的最前线,他们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百姓难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忠诚与担当。

“李书记对我的情况非常了解,知道我有干事创业的想法后,一直在帮忙留意合适的项目。现在,我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养殖基地,刚刚接了一大笔订单。”提到李想,杜宝洪在内的先锋村的村民赞不绝口。

85后老兵李想曾在沿海部队服役 16 年,退役返乡后,投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一线。他秉持为民服务理念,凭借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三大法宝”,使先锋村从村穷民困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先锋”。解决脱贫劳动力就近务工超1万人次,助群众增收 300余万元。

众多退役军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他们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和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与活力。

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镇安顺村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伟,退役后响应家乡号召返乡就业,在民兵连长岗位上发扬优良传统,他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带动全村办民宿、餐饮112家、种植黄果柑橘1500亩,去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120万元。

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谭华明,在康定市政府办挂职期间,积极克服高原缺氧、语言不通、两地分居等困难,牵头完成乡村振兴审计反馈20个问题整改、政务外网全覆盖延伸至全市216村(社区)。

广安市岳池县坪滩镇七龙寨村党支部书记曹黎,带领乡亲们奔跑在乡村振兴“战场”上,他将村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修建新村聚居点6处156户,让乡亲住上新房;他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全村实现动力电全覆盖,作为“领头雁”,他带领全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好乡村旅游路,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41元。

泸州市电子政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科科长刘大权,退役后,他在叙永县向林乡工作11年,包村工作中先后带领大岩村、元龙村和三合村3个后进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带领大岩村民历尽艰辛在悬崖边开辟了一条长8.5公里、宽3.5米的通村路,改变了大岩村不通公路的历史。

他们创新奋斗──

投身实践蓝海,引领产业发展

人生的追求可能有很多,22岁告别军营后,袁平的理想就是担任一名国防教育辅导员。他深知,在这片热土上,种下爱国的种子,方能育出未来守护家园的参天大树。袁平将这份对国家的深情与责任,化作照亮孩子们心灵之光,誓要让国防教育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

他不仅在国防教育的田野上辛勤耕耘,更是一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先行者。袁平倾注心血,精心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幼儿及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教材。他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成功取得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作品登记证书及3项实用新型专利,每一项成就都是他对国防教育普及与创新教学的深情告白。

从2021年至2024年,袁平的教育实践如春风化雨,滋润了1.3万余名青少年的心田。同时,他还积极带动近100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创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众多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创新奋斗的蓝海,他们在部队锤炼出坚韧不拔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敢为人先、锐意进取,致力于前沿探索、推动产业升级的深化实践。

2020年9月25日晚,一则“飞石下民警以命换命护送血浆”的视频刷爆朋友圈,尕西泽让从此被称为“送血英雄”。2021年7月,尕西泽让自愿报名加入驻村队伍,担任壤塘县石里乡二戈武村第一书记,为助力当地群众增收,尕西泽让提出中蜂养殖的法子,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二戈武村首次实施中蜂养殖180箱,实现群众人均增收100元,“生态养蜂”带领群众走上甜蜜致富路。

30载军旅生涯,芮银超视岗如战,参与13项革新,其中“飞播器电路优化”等成果被定行列装。他详记故障解法与心得于40余本手册,超45万字,促成米-17直升机《故障分析手册》编写,广受官兵赞誉。2024年,转任成都航空职业学院教师,传授部队专业技能与经验,续燃教育之光。

廖春先后参加十届、十一届、十二届省委共16轮巡视,完成了对63个地区(单位)的巡视任务,发现了一批制约被巡视地区(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和领导干部问题线索,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牵头研究提出“重视防范省属国有企业负债过高带来的风险”等多条建议进入省级层面决策。

范庆,东方汽轮机重型二分厂转子二班组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培训青年员工提升技能,提高转子叠装效率。他攻坚克难,创新装配方法,提升一次合格率,带队完成国内首台G50重型燃机转子装配。2023年,他带领团队克服产能瓶颈,完成转子装配140余根,同比提高29%,创公司新高及全年18台燃机转子无解体纪录。

他们初心不改──

致力社会事业,创先进树标杆

1953年初入军营,保家卫国。邓长会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入朝作战,传递生命的讯号,助力战斗的胜利。战争中,他不幸被美军投放的毒气弹所伤,双眼遭受重创,仍坚韧求生。双眼失明,他并未选择沉默与逃避。相反,他积极投身于按摩技艺的研习,力求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生活上的自立自强。

近年来,作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成员,邓长会已累计参与宣讲近50场次,开展微党课、诗歌朗诵百余次。他的双眼虽已失去光明,但那份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对和平的渴望与珍惜,正如不屈的军人本色,似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房。

正如邓长会一样,众多退役军人初心不改,坚守军人本色,他们在军旅生涯中铸就忠诚使命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开拓、矢志不渝,投身于社会服务的广阔天地。

18岁,李玲投身高原军旅,青春献给“世界屋脊”。转业后,她投身教育,以“兵教师”身份弘扬爱国精神。创新“1+1+N”教育模式,组建“兵教师讲师队”,培训4万余名学生,影响南充及周边。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带动1万余家庭参与红色教育。

服役于高海拔地区,糜兵在川藏线上屡建奇功。转业至国企后,他融合军人精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川投国网中心,他带领公司在经收增长、扭亏为盈、场地租用方面实现了“三大突破”;在发展城投任职期间,中标多省市重点项目,合同额超280亿,旗下11家企业获2A评级。他带领团队参与的天府国际艺术城项目创三项“最快”记录。

1987年入伍,王云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驻守。回地方后,他坚持军人本色,扎根凉山民族地区,任省委机关报记者。近20年,他深入一线,奋战在新闻工作的第一线。2019年8月14日,成昆铁路甘洛段崩塌,因80多岁老母无人照料,他带母自驾200多公里赶赴现场,不顾危险进入抢险前线,穿越隧道,脚扭伤仍坚持采访,拍下救援动人画面。

保持军人风采,诠释职责荣光。2024年度四川“最美退役军人”是一座耀眼的灯塔,也是无数退役军人换装不换心、离军不离党的写照。在全新岗位上,他们秉持着军旅生涯锤炼出的勇气、美德和能力,勇于担当、勤勉奉献,绘就了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