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四川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四川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戎耀新风采 双拥谱新篇”──四川省“致敬最美·礼赞拥军”发布盛典在成都举行。
现场揭晓了2024年度四川省“最美拥军人物”,冯炼、徐凌云、涂琳、梁卜云、魏中越、张铁钟、李天玉、曾学兵、谢志强、漆贵春等10人获评。心系家国不以戎装为界,笃行拥军不以形式为限,他们用实际行动和无私奉献,留下军民情谊的“最美”诠释。
走近这群幕后守护者,一起聆听他们的暖心故事。
他们这样诠释“守护”──
“让英雄成为社会最尊崇的人,让红色景点成为最热门的打卡地。”生长于四川中江这块红色土地,涂琳从小就对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耳濡目染,并深受熏陶。如今,身为黄继光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的涂琳,更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黄继光纪念馆不仅是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拥军优属精神的重要阵地。”
“去当像黄继光一样的兵!”在涂琳的呼吁下,中江县将黄继光的故事纳入县域内中小学生必学课程、将黄继光纪念馆设为中江县新兵入伍出发地。在她带领下,黄继光纪念馆逐步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红色记忆”热门打卡地。“目前,累计接待参观群众超400万人次,开展义务宣讲1000余场次。”涂琳表示,“我们有这个劲头继续做下去。”
在关爱老兵的征途上,涂琳也在不断奔走。她加入了“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公益组织,2022年,“帮扶计划”筹资10万元为中江县292名参战志愿军老战士定做棉服和纪念章,涂琳先后跑遍中江县20余个乡镇,为每一位中江籍抗美援朝参战老兵送上礼物和关爱。
和涂琳一样守护着红色信仰的,还有新一代红军烈士守墓人──冯炼。
在南部县长坪山,有一座红军刘连长之墓。1933年起,冯炼一家祖孙四代在这座红军墓旁守护了80余个春秋。2011年,南部县政府在长坪山修建红军纪念碑和烈士陵园,将南部籍烈士墓陆续迁移到此,冯炼家里守护的也逐渐从刘连长的一座孤墓到1080位烈士的英灵。2017年,冯炼毅然放弃都市生活,回乡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担任长坪山烈士陵园志愿讲解员。
“在大城市,我是千千万万年轻人中普通的一员,而在长坪山,我是履行家族承诺的不二人选。”以前,冯炼大多时候是在墓园给参观者讲红军故事,现在她在学校给孩子们讲,学生回家后又给家长讲,甚至在工作交流时,可以在更多的学校讲……这让更多人知道了刘连长,知道了长坪山的红色故事。将红色信仰代代相传,正是冯炼所坚守的青春。
他们这样彰显“担当”──
尽管已脱下军装,有这样一群人,始终军魂永驻,心系人民,成就了“最美拥军人物”的挺膺担当。
“一个兵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的培养和家乡父老的支持。”曾学兵,脱下军装30余年,始终坚守初心,创业致富不忘家乡,通过创办企业带动本地7000余人就业创业。
每年重阳节,曾学兵都会出资数万元,走访慰问老年人,派发专属“健康”红包。每年春节前,他还会出资10余万元,办几十桌坝坝宴宴请环卫工人,并为环卫工人开展免费体检、办理健康卡。他还捐献了6个“爱心驿站”,解决了环卫工人饮水难、休息难等问题。
对普通困难群众乐善好施,对退伍老兵更是饱含战友情怀。连续数年,曾学兵个人出资数十万元对因伤、因病造成困难的20余名参战退伍老兵家庭开展救助,同时创办企业帮助数百名退役军人解决就业问题。近年来,他已出资上千万元用于各类公益活动,充分彰显了一名退役军人的担当。
曾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某部队的谢志强,退伍后也始终发扬军队优良传统,倾注真情、真心努力承担社会责任。
从一人一车开始,经过20余年的拼搏,谢志强先后创建多家企业。他始终坚持“党员优先、军人优先”的选人用人原则,先后帮助300余名退役军人和100余名军人家属就业创业。此外,谢志强本人、企业先后拿出1300万余元参与到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疫情防控和扶弱济困、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在“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现场,都留下他用实际行动真诚回报社会的身影。
作为一名现役军人家属,谢志强还积极融入拥军优属工作。每年八一建军节,他都要带上生活用品、营养品、慰问金走进部队和养老院,看望慰问官兵和退役老军人。
“一朝军人,终身兵魂,拥军爱军,用情用心”──这也是退役军人徐凌云的本色。
1987年,徐凌云退伍回到乐山师范学院工作,他先后担任后勤部门经理,武装保卫部专武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他始终不负军人本色。在后勤担任经理期间,他优先选聘下岗和家庭有困难的退伍军人及军属到学校工作。调入党委武装保卫部后,他积极协调和参与军校共建共育工作,尽己所能协助做好驻军干部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等。多年来,他不断探索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率先在学校成立预备役、军事特长生大队和民兵无人机分队等。
即将退休的徐凌云,始终如一坚守在国防建设的岗位上,践行一名专武干部的使命担当。为了适应新时期征兵工作的需要,他组建和带领退伍大学生、征兵宣传志愿者,投身校双选会、校运会及新生军训等活动开展征兵宣讲及政策咨询。
“为奉献者奉献”,也是退役军人魏中越坚守的理念。
作为一名转业军官和老党员,转业到地方后,褪下军装的她依旧英姿飒爽,长期从事为部队和军人服务的工作,先后负责退役士兵安置、复员干部移交以及军休干部服务管理。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她克服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困难,高效完成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军队离退休干部集中移交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她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连续多年完成年度军休人员移交安置,其中移交安置滞留10年以上人员超过80人,滞留时间最长的达36年,年龄最大的为86岁,真正为部队减了“应减之负”,为移交对象及家人解了心结。
他们这样书写“奉献”──
没有军装在身,却怀揣“强军梦”,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秉持同一个目标,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解难帮困。
对于张铁钟来说,双拥工作不是单纯的社会责任,而是一件光荣的政治任务,“企业双拥工作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双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
作为九洲集团双拥办公室主任,张铁钟积极探索把部队管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中来,使企业在双拥中得到收益,同时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结合“三会一课”,通过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基地和革命烈士陵园、讲党课等方式,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关注国防建设以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张铁钟用行动践行拥军情。在绵阳军分区、涪城区人武部的号召下,他建立健全了民兵组织,率先在公司成立民兵应急处突分队,同时,充分利用春节、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双拥慰问活动,帮助解决优抚对象和复转军人的实际困难。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分管的产业公司员工中,有1/3都是复转军人,复转军人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任在肩,现任眉山市桂花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天玉,坚持了20多年的公益,同样践行拥军情谊。
2013年,听说眉山驻军部队的电脑陈旧,他随即购买几十台价值二十多万元的电脑送到部队;他还积极组织寻找慰问抗战老兵,累计公益行程超出二十多万公里;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爱心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共同组成关爱老兵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各区(县)设立志愿服务工作联络组,先后为二百多名抗战老兵建档立卡,一对一常态化关注关心老兵生活动态、身体状况;与他相关的企业,都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三属人员免费开放……
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成都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漆贵春不忘创业初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自2020年起,他连续三年参与或主导了多项关爱退役军人的活动,包括捐赠资金用于困难退役军人的关爱援助事业,积极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帮扶,至今已接收安置退役军人及家属20余人。同时,他还主动联系社区为家庭困难的退役军人提供资金援助。在他的带领下,企业一直保持着“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与四川军事看守所开展结对共建10余年,每年坚持慰问共建部队官兵,在建党节、建军节联合举办庆祝晚会,开展篮球友谊赛、座谈交流会等,搭建了企业与部队的友谊桥梁。
和漆贵春一样的,还有军嫂梁卜云。“结婚22年,我们相聚时间不超过4年。”梁卜云的丈夫张华平是一名驻守在海拔3300米雪域高原的现役军人,聚少离多,面对家庭重担,她无怨无悔,全力支持丈夫投身强军事业。
扛起拥军之责,身为广元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的梁卜云,立足本职工作,健全军人军属档案300余份,带头到所属单位、军属家中宣讲拥军优属相关政策,策划推动集团及所属子公司开展系列拥军活动。同时,积极推动集团与广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签订双拥共建合作协议,牵头组织制定完善集团双拥优待清单和双拥优待措施十余条。
她还积极鼓励所属企业员工子女入伍参军,全力推动集团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支持在职退役军人积极参与中层岗位竞聘和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任用退役军人。她督促集团所属各子公司落实拥军优属政策,为现役军人、残疾军人提供免费乘车服务,开设现役、退役、残疾军人、军属售票专窗、候车室专座,提供装卸行李、票务办理等志愿服务,“一定要让南来北往的官兵感受家的温暖,和社会给予的那份特殊尊崇。”
坚守拥军情怀,彰显爱国热忱。这一群“最美拥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书写出拥军优属、军民团结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