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悉,羌年,羌语称“尔玛吉”,是居住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与绵阳市北川、平武以及因汶川特大地震搬迁至成都市邛崃南宝山镇等地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以祭天祈福、感恩还愿为主题。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羌族民众共同举行仪式,敬祭诸神,驱秽庆收、还愿祈福;男女老幼身着盛装,集体欢庆。
羌年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保存且延续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它是集民间信仰、口头传统、法事技巧、歌舞表演、技艺展示、知识传授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是承载农业社会、生产实践、生活经验和伦理观念的文化空间。它表达着羌族人民对自然万物与先祖的崇尚与敬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其传统的表现形式、淳厚的人文内涵及欢快祥和的节日气氛,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对羌族的社会整合与人文教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保护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巨大损失的羌族文化,各级政府与文化部门采取了系列抢救、重建举措,设立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将包括羌年在内的羌族文化保护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同时,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将羌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各方共同努力,“羌年”于2009年9月30日被遴选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羌年列入名录以来,羌族民众对羌年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得到维系,自觉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羌年的各项保护活动中。我国各级政府与文化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为羌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震后,建立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文化空间、活动实践、传承、传播、研究、振兴等方面给予了规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强意识、广参与、重传承、促发展已成为羌年保护的总体目标。
在文化空间建设上,传统羌寨村落与祭祀活动场所得到全面修复,部分羌年传习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提升改造;在实践上,随着羌族青年返乡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常态化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强化了羌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参与羌年传习实践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在传承上,羌年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收徒传艺,自觉开展传承培训活动;在传播上,羌年传承人在各种展示展演活动中得到了社会的充分尊重,使他们肩负羌族文化传承传播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在研究上,高校与研究院所科研人员从多方面深入分析制约羌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因素,给予可行性保护建议,促进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在振兴上,采用“非遗+旅游”等方式,使相关社区与传承人获得很大经济收益,这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也推动了乡村振兴。
经过10余年的保护与实践,羌年作为世代传承的集体性传统节庆活动,在对帮助羌族民众在地震灾后重塑社区信念和复原力、强化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羌年在当下开放性实践中,成为了羌族与其他社区相互对话交流的平台,有力促进了包容性社会的发展;羌年所承载的各种羌族传统文化已融入正规教育体系,激发了青少年对其文化传统的兴趣和认同;羌年的实践与保护被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增强了其对社区民众可持续生计的贡献,有效带动了羌族民众的就业增收,促进了地方包容性经济的发展。
2023年12月,中国政府与文化部门在羌年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知晓并同意的前提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将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请,并于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审议通过。
据介绍,羌年转名录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国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效,更是国际上对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方式的认可。未来,我们将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重要精神为指导,深入挖掘羌年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阐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及其当代作用和应用途径,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推动羌年在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