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表演型人格障碍(HPD)、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回避型人格障碍(AVPD)……这些“人格障碍”,你听过哪些?又是否了解?
近年来,伴随各类社会事件、网络节目、短视频传播等,“人格障碍”名词被公众所热议,并延伸出各种“测试”方式。例如,“20个明显特征,测一测你是不是BPD”“如何认出你身边的HPD,一图看懂!”“5个信号证明他是NPD人格,擦亮眼睛赶紧跑!”“OCPD逼疯你的10个行为”……多种多样的“自测”方式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
与此同时,大众对于人格障碍也延伸出越来越广泛的解读。到底该怎样正确理解和面对人格障碍?科学的诊断方式应该是怎样的?记者对话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心理卫生科心理治疗师周婧媛,以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为例,为你深入科普!
问: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一种病症吗?主要表现是怎样的?
答:NPD确实为一种人格障碍。它已经脱离自恋的范围,与大众所认为的自恋存在很大的区别,而成为一种病理性的自恋,影响了生活机能,比如无法维持很好的亲密关系,无法适应工作环境,或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非常大的困扰等等。NPD主要表现为自我重要性的夸大、对赞美以及关注强烈的需求、对自我认知不稳定,以及缺乏共情心等。
问:如何诊断人格障碍?网传的诊断方式靠谱吗?
答:一般专业的医疗机构,心理治疗师会通过科学的诊断方式,如DSM-5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人格障碍测试等,以及结合医患之间专业的结构式访谈,作出临床诊断。目前网传的诊断方式良莠不齐,有些量表可能拆分自专业的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等,但并不完善,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不可为最终的诊断。如果感觉自己可能患有人格障碍,可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问:如果自己确诊患有人格障碍,应该如何科学处理?
答:一般来说,人格障碍比较难以达到所谓的“彻底消除”。但是心理治疗师会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更好地维护人际关系。同时患有人格障碍的患者,在社会功能受损后,往往会合并一些情绪问题,延伸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因此心理治疗师除了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之外,还需要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病情。
问:如果身边人患有人格障碍,应该如何面对?
答:如果意识到身边人可能患有人格障碍,首先要理解人格障碍本身是一种疾病,因此当我们在面对所谓有人格障碍的人时,尽量不要跟他产生情感对抗,而是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设定明显的界限,避免被过度的控制或剥削,掌握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同时,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一定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许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