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返工返校效率暴跌?警惕"节后综合征"的这些新马甲

2025-02-10 16:1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春节假期总是快乐而短暂,虽然还没到正月十五,不少“打工人”“上学人”已经陆陆续续返工返校。假期结束后,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工作日,28岁的小李却陷入了“复工恐慌”──失眠、食欲不振、面对电脑时大脑一片空白。与传统的“节后疲劳”不同,她的症状被网友调侃为“间歇性脑空白症”。

像小李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和生活模式变迁,“节后综合征”正衍生出多种新型形态,从“宠物依赖症”到“拖延熬夜症”,再到这些“间歇性脑空白症”“假期后遗症”正悄然侵袭现代人的生活。如何应对这些“花里胡哨”的“节后综合征”,正确调整心态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学习?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心理卫生科心理治疗师周婧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有哪些建议。

0DE308A1-B6CC-4CC8-B188-F9CB4A9C073A

当“节后综合征”穿上新马甲

每年春节假期结束后,到过完元宵,“节后综合征”都是打工人绕不开的话题,但今年似乎有了点新变化。

“开始打工舍不得狗子,怎么办”“离开老家,最舍不得的是旺财”“把猫猫留给父母,等之后再接回,不舍”……打开社交媒体,今年的返工返校人最不舍的,除了家人就是老家的猫猫狗狗,再次不舍的就是电子产品,即将返校的初中生小罗告诉记者,一想到回学校不能带手机和游戏机,就有点“抓耳挠腮”。

此外,有人再困都不想睡,坚持熬夜的“拖延熬夜症”;还有人一到工作就不想说话,脑子空白的“间歇性脑空白症”;甚至还有小朋友,父母一上班后,哭得撕心裂肺,说什么也不听的“节后分离症”……

其实,这些所谓的“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负面状态,是人们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的紧张状态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分型或是分类”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心理卫生科心理治疗师周婧媛解释。

上班恐惧症、起床困难症、拖延熬夜症、肠胃紊乱症……由于节后综合征涉及到生理、心理的多个方面,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网络上就时常能够看见一些节后综合征的“衍生品”。周婧媛表示,总的来说,这些不同的分类都或多或少代表了节后综合征的不同方面的表现,比如在生理方面,出现睡眠质量差,容易疲劳,食欲不振或者暴饮暴食,甚至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头痛、胃肠不适等症状;心理方面出现情绪低落,感到焦虑、烦躁或者缺乏动力,尤其是在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时,常有不想上班、上学的情绪。

科学应对,破解“假期魔咒”

这些新的“节后综合征”是如何出现的?周婧媛认为,节后综合征主要和假期的多种不规律有关,比如作息不规律,生物钟的紊乱、饮食结构的变化等。

“放假,尤其是长假,在心理上总会给大家一种临时的‘避风港’感受,等到假期结束,当我们要重拾工作、学习压力时,难免会出现目标感缺失、逃避的想法,从而引起焦虑、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周婧媛说。

那么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所谓“上班恐惧症、起床困难症、拖延熬夜症、肠胃紊乱症”等,也都和我们刚刚提到过的这些生理、心理的改变有关系,同时这也表现了当我们应对同一个“应激源”时,产生的一些不同的心理状态。

那该怎么应对这些情况呢?周婧媛建议,从调整作息开始入手。

在假期结束前一两天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作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其次,饮食上尽量避免大鱼大肉,维持一个清淡的饮食。同时,从假期最后到复工复学的开始,着手处理一些简单的工作,或者安排一下自己的工作学习计划,避免复工复学后情绪的大起大落。最后保持适量的运动,一些简单的散步,瑜伽之类的活动,有助于我们保持身体的活力,避免假期之后的疲劳感。同时,也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可以慢慢适应”“假期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当然对于不少已经有症状的朋友,与其“硬扛”,不如“主动出击”。

“节后综合征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正视并科学调节。”周婧媛强调,从身体层面来说,运动是最有效的压力缓解方式之一,能够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提升愉悦感,她建议大家适量运动,通过进行一些轻量级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帮助释放压力,让身心达到最佳的状态,“同时,深呼吸训练能有效缓解焦虑水平,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呼吸训练,比如腹式呼吸法。”

此外,通用的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也可以一试。

从心理方面,我们可以选择正念冥想,或者积极地自我对话,比如把“这很难”替换成“我可以试试,不用很完美”。从行为方面,我们对于工作学习任务感到压力时,可以尝试列出待办事项,并按照优先级分解任务,将“大项目”拆分为具体的小任务,这样可以减少压力,提高执行力。同时,社交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情绪调节方式,与家人、朋友交流,可以有效缓解孤独感和紧张情绪。

即将开学,家长可以做些准备

不知不觉,寒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川内各大中小学也即将开学,迎来新的学期,“儿童的节后综合征”也需家长注意。针对即将复学的小朋友,家长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小朋友们“平稳过渡”。

在开学前一周,逐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确保他们能按时起床,避免“突击式”早起带来的不适应。同时,可以安排一些固定的学习时间,比如每天预习一点课程内容,或阅读书籍,让孩子慢慢进入学习状态。其次,鼓励孩子把负面情绪表达出来,并帮助他们找到积极的一面,比如和要好的同学见面、即将参加喜欢的课程等。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逐步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用阅读、手工等活动去代替,逐步恢复注意力的持久度。最后可以制定一些开学奖励计划,比如“坚持早起一周,就可以去游乐场玩一次”这样的“奖励机制”帮助孩子建立对新学期的积极的期待,增强他们的动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许明智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