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成都市青羊区文体旅局主办,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成都市青羊区文物管理所协办的2025年春节文化主题活动“蛇年盈春: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向奔赴”在成都考古中心举行。
2025乙巳蛇年是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意义非凡。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民间,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统表演、传统节庆、传统技艺……他们世代相传,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还在新时代里不断被创新焕发新的活力;而文物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阐释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考古通过发掘和研究实物遗存,揭示古代社会与文化,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蛇年新春,成都考古中心将非遗与考古文物相融,通过展览参观、沉浸式非遗活动体验、非物质文化作品展示,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向奔赴,让考古文物“走出展柜”,借非遗匠人之手重现灵动生命。
“看,这里有蛇!”今年是乙巳蛇年,蛇从远古来,在古时是神秘而具有力量的存在,时过境迁,逐渐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被赋予文化内涵,延续了数千年。宝墩遗址发现的蛇形陶器因动物崇拜而产生;三星堆博物馆藏商青铜蛇出土于祭祀坑,显然属于重要的祭祀相关物品;成都金沙遗址,迄今出土的石蛇已有近10件,说明石蛇可能是古蜀国巫术活动中的物品,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蛇就以蜿蜒之躯连接起古蜀的文化脉络,透过这些“蛇文物”见证遥远时代的文化风貌与社会习俗,是崇拜、是审美、是信仰、也是敬畏。
从专业的考古工具到复原的遗址考古现场,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珍贵的陶瓷器,从满墙的图文资料再到多媒体互动展示,公众在成都考古中心探索着考古的故事,感受文物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
“我想要一个蛇糖画!”如果说文物展陈是历史的静态诉说,那非遗活动体验区就是动态的文化狂欢。面人、糖画、剪纸、蛋壳画的展位前围满了观众,战国青铜器上的双蛇纹饰化为了糖画老师手中蜿蜒的线条,赵廷隐墓击鸡娄鼓女俑的裙袂也成为剪纸老师的镂空杰作,还有西晋镇墓俑、老龙头墓地出土的蛇形文物……都在指尖“活起来”,纷纷变身成了精美的手工艺品。
另外,非物质文化展示区汇聚了成都极具代表性的非遗作品,色彩鲜艳、花型饱满的蜀锦,玲珑剔透、精美华丽的银花丝都无不彰显着非遗传承人高超而精湛的技艺;文创空间同样热闹非凡,田野考古工作日志本、以“镇馆之宝”成都矛为原型的书签、玩偶深受公众朋友的喜爱。
据介绍,文物为非遗提供灵感,非遗让文物走进生活,公众朋友参与的不仅是一次节日的狂欢,更是一场文化遗产的传承之旅。新的一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继续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蓬勃发展贡献考古力量。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