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成都市科技工作会召开

2025-02-15 11:29: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一年之计在于春,奋楫前行正当时。坚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以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成都锚定目标,干字当头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持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奋力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2月14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召开2025年成都市科技工作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总结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谋划2025年工作思路。


此次科技工作会是贯彻省委研究支持成都市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省委研究支持成都市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会议动员全市科技系统要凝心聚力、实干担当,高标准抓好工作落实,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成都市科技局分管负责同志对2025年相关工作进行具体安排,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细化措施务实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干到实处、落到实地、见到实效。成都高新区、武侯区等6个区(市)县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展开交流发言,分享经验与举措。市科技局班子成员,各处室、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各区(市)县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在蓉高校院所、创新平台、重点科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代表参加会议。

2024年,成都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上阔步向前。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824.12亿元,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R&D投入强度3.7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突破1.45万家、同比增长11.5%,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预计超1.5万亿元,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19家。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931.2亿元、同比增长27.95%。

过去一年,在蓉科研团队牵头或参与的“悬链线光学”等22个科技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成都科技团队参与的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2项成果入选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在蓉研制成功;成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实现“六连升”、达第23位。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全市科技系统要锚定方向,干字当头、实字托底,以实干实绩实效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明确2025年全市科技系统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奋力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有效促进更多市场主体、更多科技成果、更多创新人才、更多要素资源向成都集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竞争新优势。

2025年,力争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以上,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增长1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5万家(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9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精准发力——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西部创新策源高地。

统筹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做好“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加快“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高标准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力服务保障太行实验室建设运行,推动首批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

加快建设运营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营,推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做强算力服务核心功能。

以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行动为引领,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行动,全市全年举办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400场以上,全年转化对接科技成果3000项以上。完善“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体系,建成投运成都科创生态岛2、3号馆,推进科创生态岛分中心加快建设。

构建综合性、专业化的中试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产业新建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40个以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专员”制度,全年挖掘科技成果不少于2000项。实施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首批备案建设技术转移机构60家,全年培育技术经理人、驻校技术经纪人1000人次以上。推进科技成果利民惠民,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以赋能“立园满园”为核心,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推动科创资源向产业园区集聚,采取“一园多区”模式共建科技园区,持续开展双招双引,力争招引落地项目不少于1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不少于100个。

推动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分层分类搭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库,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5万家,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9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

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未来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共建创新联合体10个以上,全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0项以上。面向产业需求建设一批科创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0家以上,打造专业孵化器10家,布局建设一批“共享实验室”。

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优化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组织方式,修订出台“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推进“订单式”研发。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动在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由非资产管理部门单列管理,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开展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探索推出“积分保”等科技金融产品,全年服务2000家企业,提供“科创贷”支持超120亿元。

深化成都市科技人才改革综合试点,持续推动优化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自然科学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标准、流程。

以“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为重点,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成都都市圈协同创新,持续推进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推动落实协同创新15条措施,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协同创新转化机制。

加强成渝双核科技创新联动,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合作项目30个以上,协同建设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建立科创资源互通共用服务体系。

强化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交流,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成都)中心,配合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引聚外国高端人才智力,推进“证卡融合”,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政务服务,举办“魅力成都”等系列活动。推动科学普及工作高质量发展,建立成都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年新增市级科普基地25个,引导市级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惠民活动300场以上。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梓菡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