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四川人爱喝茶,三五好友聚在府河边,来一杯“碧潭飘雪”怡然自得。“碧潭飘雪”由茶圈儿里众人皆知的“飘雪先生”研制而成,取早春嫩芽为茶坯和茉莉鲜花窖制而成,茉莉花香,香遍唇舌。近日,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走进了位于成都新津县的“徐公茶文化研究所”,且听“飘雪先生”讲述一段关于“碧潭飘雪”的故事。
“飘雪先生”--徐金华
进入“徐公茶文化研究所”,古色古香的院落充满了文化的厚重感,院中碧潭上飘落的几片白色花瓣和“碧潭飘雪”组成了一幕别致的景致。在内屋记者见到了“飘雪先生”--徐公。刚过完81岁生日的徐公精神矍铄。刚坐下,徐公就泡了一杯“碧潭飘雪”给记者。以茶待客, 是徐公一贯的待客之道。
“徐公茶”待客
茶为骨 花为魂
徐公,本名徐金华,1957年高中毕业,随后从事教育、宣传和文化工作达四十余载,当过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宣传干事、县文化馆馆长……每一个职位,都带有“文人”色彩。“文人”的角色,也让徐公与“茶”擦出火花。
“最开始制茶,还得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说起……”上世纪70年代,徐公在新津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当时新津盛产茶叶。自古以来文化人和茶就有不解之缘,徐公也顺其自然开始关注起茶来。在夫人的帮助下,徐公采用早春嫩芽为茶坯,与含苞未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花香、茶香交融。因为味道独特,“徐公茶”的名号在爱茶人圈子里不胫而走。
文人一向热情好客,徐公喜欢以茶会友,每年自产的“徐工茶”都用来待客和送朋友,“他们觉得我的茶味道好,慢慢地影响就大了起来。”
“徐公茶”,就是现在香飘万里、名扬天下的“碧潭飘雪”。
茶之“花样年华”
川茶文化的一张“名片”
说起“碧潭飘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当天几位朋友照常来家里做客,我还是泡了‘徐公茶‘,他们觉得还是要取一个比较别致的名号。随后就有了‘碧潭飘雪‘。”徐公介绍,虽然看上去是简单的四个字,但每一个字都有它自己的意思:碧--茶的色;潭--茶碗;飘--花瓣浮飘水面,香味四溢;雪--洁白茉莉。 颜色是清新透亮的绿,上面飘浮着白色的花瓣,茶香花香淡淡的,却经久停留在唇齿之间。
1995年“碧潭飘雪”被四川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四川省茶叶学会评为四川花茶佳茗。2001年,在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举行的首届“觉农杯”中国名牌名优茶拍卖会上,“碧潭飘雪”茉莉花茶创造了当年四川名优花茶类的茶价之最,200克“碧潭飘雪”最终1200元成交,这在当年各大商场的茶叶货柜上是绝无仅有的。2002年8月,在四川美术馆举办的一场“碧潭飘雪”--徐金华茶文化书画专题展,更是极大的提升了“碧潭飘雪”的影响力,甚至成为四川的一张名片。
潜心探索川茶品牌文化
呵护古老而鲜活的的茶魂
在与徐公的交谈中,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感受到了这位耄耋之年的茶人对川茶文化传播的执着和热情。
如今,碧潭飘雪已是享誉世界的中国茉莉花茶名片。2016年,碧潭飘雪在北京国际茶业展中获特别金奖。
四川人素来爱饮茶,四川文化也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竹叶青、蒙顶山、青城道茶……如何传承和继续发扬“川茶文化”?这位研究了多年茶文化的老人坦言:要注重文化宣传,让茶文化进万家。
“我自己也做了一个教小孩子学茶艺的茶室。平时就在那边教小娃娃们学茶艺。” 徐公介绍的这个家庭茶文化--亲情茶室在茶界也是很有名气的。亲情茶室不仅是对客人的礼待,同时也是徐公对茶文化传承和推广做出的大贡献。
“三代茶人八口家,碧潭飘雪展风华。若无才艺好身手,怎有香茗海内夸”,这是友人对徐公一家的赞美。
徐公认为,文化是川茶品牌的灵魂,品牌必须要建立在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之上。而文化,则需要品牌潜下心去感悟去探索。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