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语”声声,传递民意;“春愿”殷殷,共绘蓝图。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2025年全国两会如约而至。代表委员们怀揣着人民的期盼,带来了基层的声音。乡村振兴的蓝图,科技强国的梦想,教育公平的期盼,医疗保障的完善……即日起,川网传媒•四川发布推出《春语春愿》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聆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最真实、最鲜活的基层声音,看代表委员如何让群众心声在两会的舞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代表名片:
王永兰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省米易县普威镇独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3月的四川米易普威镇独树村,正是山花烂漫的时候。
“现在村里,漫山遍野的梨花、桃花、油菜花,开得特别好!我看着就高兴,想到今年收成会很好,最后都结上乡村振兴的丰收果,老百姓收获一个好年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米易县普威镇独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兰笑吟吟说道。
和春花一样美丽,也是王永兰到全国两会参会的心情,“从四川到北京,心情都是美美的。我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收集起来了,要带上两会,也把好声音带回基层,尤其是关于我们乡村振兴方面的政策扶持,都会第一时间带回村里,让老百姓们也开开心心。”
今年,王永兰关注的是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通组入户道路。
她提到,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和补助标准,农村道路建设上级补助资金主要支持一定规模(30户及以上且在公路数据库中)自然村通硬化路等领域(补助标准约30万元/公里,四级公路建设成本约100万元/公里),资金缺口大,实施困难;对于30户以下的小规模聚居点通组入户道路缺乏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
“近年来,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建制村基本实现通硬化路,一定规模的自然村也大多通了公路。”王永兰坦言,而30户以下小规模聚居点,还是泥巴路、断头路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农户对于通组入户道路建设意愿强烈。以攀枝花市米易县为例,“通过调查,部分农户反映,只要国家给予补助,再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就能把路修通。”
因此,王永兰建议提高农村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30户及以上)通组公路补助标准,并将30户以下小规模聚居点的通组入户道路建设纳入国家补助资金支持范围。
另外,她还建议国家层面部署推进“最后一公里”计划,探索通过“国家补助机械和材料费用,农户投工投劳、占地不补”的方式,逐步打通农村的断头路、硬化通组入户道路。
“把我们‘最后一公里’道路通了,村内村外资源彼此互联互通,老百姓的农产品才能从大山里走得更远。”王永兰笑着说,“我也希望越来越多人能走进我们村,来赏花品果!”
四川新传媒集团两会报道组•四川发布记者 刘茜 杨璐绮 王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