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州市齐助力 长板桥彝家新寨“瓦几瓦”

2017-12-09 16:16:42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彝家新寨瓦几瓦(好得很),民俗风情迎八方”。12月8日,细雨蒙蒙,零摄氏度。距离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30公里外的安哈镇长板桥村,迎来了今年最为寒冷的一天。然而,这里彝族同胞的热情,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盛夏时节的温暖。

彝家新寨瓦几瓦。

“快到屋里来坐嘛,外面冷得很。”李桂英,取着汉族名字,却是地地道道的彝家大姐。我们来到她家的大院。院内,房子宽敞整洁。屋檐下,挂着金灿灿的玉米。墙上,挂着一件件白色的,厚实的“查尔瓦”,还有彝汉文化介绍。她才不担心我们脚下有泥,只怕我们远方来的客人感冒了,热情邀请我们进她屋里避寒。屋里,挂着一幅幅伟人的照片,贴着共产党好的对联;她也不担心我们身上衣服是湿的,弄湿了她要售卖的查尔瓦,热情地从墙上取下,披在穿得单薄的客人肩上御寒。

“共产党好啊,现在公里直接修到了村里,我们村的风貌改造好了,每年都有好多外地客人来游玩。”李桂英说,她家有五口人。2013年以前,家里开农家乐以前,收入很少。后来,政府和村委会鼓励她家开农家乐,没到夏天,前来避暑的客人络绎不绝,一年收入胜过过去数年收入。她说,她和爱人叫毛衣河在家经营农家乐,杀自家养的生态猪腌制腊肉招待客人。住宿一天50到70元,旺季几乎每天客满。他们用自家的羊毛编织查尔瓦,八百元一件,供不应求。现在家里房子不仅修得漂漂亮亮,还买了小汽车。

长板桥村海拔2000米左右,处于西昌市与普格县的中轴线。

长板桥村口。

这里有被誉为蜀西南第一奇洞的“螺髻洞天”仙人洞。“深、幽、奇、险”的洞中,挺拔的钟乳石、神秘的暗河、清澈的深潭等天赐奇景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因此被人们誉为“人间胜境”;这里还有百分之百的彝族同胞聚居区;这里的森林覆盖率90%以上。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3万个,PM2.5几近于零,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自然生态康养环境,成为都市人秘境探险,体验民俗文化,尽享彝家美食的上佳选择。

长板桥村党支部书记余彬说,彝寨以“螺岭彝风”原生态民俗风情为主题,“梨花节”、“火把节”、“彝历新年美食节”是彝家每年固定的三大节庆。客人们既可参与彝族原生态民俗风情活动,又可动手进行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制作体验;既可在“彝家乐”品原汁原味的彝家美食,还可享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驾露营乐趣。

长板桥村主景区位于一道长长的峡谷地带。通往普格的一条六米宽的草油路犹如一条彩带,顺峡谷而上,直插云霄。薄云缭绕中,密密麻麻的红柿子挂在已经落光叶子的树上,让人感受到了彝家丰收的喜悦。

红彤彤的柿子在长板桥随处可见。

“长板桥村距国家级景区螺髻山仙人洞一公里,为彝族聚居村,是安哈镇积极打造的彝族民俗风情旅游第一站。”安哈镇党委副书记方洪说,2013年这个村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28个优秀村庄规划试点村之一进行建设。在省、州、市的关心帮助下,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了长板桥村彝家新寨、游客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广场,改扩建了小学、新建幼儿园等。长板桥村正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安哈镇在去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没有搬迁,也没有大拆大建。彝家儿女在这个4A级景区经商,过着令人羡慕的慢生活。

“我叫丰阿嘎,我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幺读高一,老大女儿读大二,老二儿子结婚,生了一个女儿。”42岁的丰阿嘎,已经是一个孙女的奶奶。她手上抱着的,正是一岁的孙女。她说,她家去年开了农家乐,挣的钱主要供两个孩子上学。

彝家大姐丰阿嘎(右)抱着孙女和客人聊天。

“没有文化可不行,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丰阿嘎说,现在,外面客人来得多了,和客人们交流,用彝语客人们听不懂,我对孩子们说,不光要练好四川话、普通话,要招待好外国友人,我还鼓励儿女们把英语学好。现在是生意的淡季,客人少。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家乐的设施。

长板桥村依托传统的彝族歌舞表演、传统斗牛、斗羊、斗鸡、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比赛,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山就势、错落有致、全面治理、突出民族特色”的规划要求,建设业兴、村美、民富的彝家新寨。目前全村农家乐已发展至34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家。安哈镇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1600万元,大部分为长板桥村所贡献。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廖兴友 文/图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