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4月28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推出的“天府文化访谈”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第二期访谈聚焦“三星堆、金沙的青铜器文化”主题,邀请到孙华、冉宏林、黎海超三位专家以圆桌对话形式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三星堆考古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更以造型各异的青铜器而闻名于世,但是围绕三星堆青铜器仍有诸多的谜团。比如,三星堆动物造型青铜器数量非常丰富,如龙、蛇、鸟、虎,以及兽面等形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动物形象的青铜器在三星堆遗址出土呢?
三星堆出土动物造型青铜器类别多、数量多
推测在宗教祭祀系统里面发挥重要功能
“动物造型的青铜器在三星堆确实出土得特别多,尤其从类别、数量上来讲都很突出。如果按照类别上来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相对写实;一类有着想象、艺术、夸张的元素。”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5、6、7号坑发掘负责人黎海超介绍。
那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动物种类造型青铜器呢?黎海超解释,据推测,写实类的动物造型青铜,不好明确有哪些功能,但一些鸟、龙以及神兽造型的青铜器,应该是在三星堆的宗教祭祀的系统里面发挥了重要功能,“比如,鸟总是在神树的最顶端,很显然在中间发挥着类似于沟通天地的一个功能。还有神兽,通常出现在青铜神坛这样一些祭祀核心器物里面,位置也比较固定,因此神兽也应该发挥了某种祭祀之间的一种作用。”
“所以我觉得,‘动物’在三星堆里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三星堆人借之动物的一些特殊功能,实现在祭祀系统中沟通天地的连接目的,这可能是它独特的与宗教文化相适应的一个现象。”黎海超总结道。
从青铜蛇到青铜龙
可以更好地认知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官方吉祥物形象“巳(sì)升升”,其眉眼的设计灵感就出自于青铜蛇,它的歧羽纹、臣字目是设计的主要灵感来源。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介绍,现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蛇总数接近10件。从主要特征来看,这些青铜蛇背上有羽翅或者雕刻着表现羽毛的纹饰,这是可以“飞”的蛇。而蛇与龙形象接近,有时候意义互通,所以带有羽毛的蛇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神性,这可能也表达了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寓意。还有一点,则是目前青铜蛇的数量是以三为倍数,这与祭祀坑中出土的其他同类型的青铜器所呈现的数量规律一致,这可能也反映了背后的一种制度或规律现象。
冉宏林还提到了龙造型的青铜器。他认为,龙在三星堆的祭祀活动体系当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出土的文物中就能够感受到,比如组合型的铜器之中,凡是有龙,其所处的位置都是非常关键的。龙应该是一种沟通天地的媒介。”
冉宏林介绍,龙在中华文明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图腾,龙的形象在中国出现得也很早,在河南、辽宁、安徽、浙江等地新石器时代都有各种的龙类形象,再往后,龙的形象更加普及,并且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或者文献之中。
“因此,青铜蛇的出现,也意味着古蜀先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一体的。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去了解、去认知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冉宏林表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