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批“持证”陪诊师:“变身”临时家人,助老就医|职业进化论

2025-04-30 21:20:00   四川发布

开栏语:

时代的齿轮从未停转,职业的边界正被悄然重绘。当数字经济重构生产逻辑、银发浪潮催生服务需求、消费升级呼唤新供给,一群“破界者”已站在了职业进化的一线──他们可能是为老人“沐浴尊严”的助浴师,是穿梭医院化解孤独的陪诊员,是架起“空中的士”的试飞先锋,也是用一杯茶饮调制生活美学的研发师……这些新职业的诞生,是时代需求的镜像,亦是人性温度的注解。  

当职业定义不断刷新,我们如何让创新与守正共生,让价值在变革中留存?即日起,四川发布特别策划推出“职业进化论”系列报道,让我们跟着“新饭碗”走进人物背后的故事,聆听数字浪潮下的个体呼吸,见证传统行业向新领域的无声变革。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预约挂号、就诊前准备、报到候诊、就诊检查、复诊取药……去医院看病,是一个较为繁琐的过程,而对于老年和异地就医患者来说,更为复杂──出行不便怎么办?怎么自助挂号?外地就医不熟流程、不便利等诸多问题,都为看病就医带来挑战。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医疗服务需求和供给的不断增长。根据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就医总诊疗人次为101.1亿人次,‌‌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5.5亿人次。

广阔的医疗服务需求下,民众对于专业化陪诊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旺盛,“陪诊师”这一新职业迅速崛起。

今年3月,成都市人社局、成都市卫健委等共同向27名劳动者颁发了全国首批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证书。陪诊师的服务内容是什么?持证后,这批陪诊师的现状如何?随着职业标准统一的进程加快,未来陪诊师将迎来怎样的职业前景?

什么是陪诊师?

不仅仅是服务,还是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桥梁

4月初,成都天气晴朗。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里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来来往往。如往常一样,双肩包里装着消毒液、备用口罩,陪诊师严雨提前一个小时抵达医院,她熟练地穿梭在人流中,为患者在自助挂号机上登记签到,熟悉就医流程。

待患者到医院后,严雨一边帮助了解医院和诊室情况,一边带领患者到诊室门口,“这里有位置,快坐,应该等一会儿就可以看病了。你最近身体如何,今天感觉怎么样……”进入诊室后,严雨全程陪同问诊,给予患者建议和安慰。

“一般来讲,我们的陪诊服务都是四小时左右。”严雨向记者介绍,陪诊师的服务内容根据患者的需求来决定,一些是仅需要陪伴问诊,而一些则是需要帮助检查预约、协助取药,“如果涉及手术事宜,则需要跟患者的家人,以及医生进行良好的协调和沟通。”

严雨还提到,陪诊服务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心理安抚,“我们其实能直接地感受到患者的情绪变化,尤其是突发疾病的患者,我们需要从情绪上跟他们产生共鸣,安慰他们,并且加强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任。”

在陪诊师杨云看来,也是同样如此,“陪诊师,就像是患者和医生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

杨云曾在昆明三甲医院ICU从事9年护士工作,但因为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身体亮起红灯,因此选择离职,但她并未远离医疗领域,一次机缘巧合,她接触到了陪诊行业。“我本身学医,陪诊的工作性质和之前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帮助患者。不同的是,这次我能更贴近患者,像家人一样陪着他们。”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在昆明开启了陪诊生涯。 

杨云表示,陪诊师的工作并不单单只是陪同客户问诊,还有代问诊、代开药、预约检查等服务。“代问诊的时候,患者把检查报告发给我,我就拿着去医院找医生,再把医生的诊断和建议转达给患者。其实我们的工作,更像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如有些医学术语、为什么要做这项检查、为什么要这样开医嘱,病人其实不太明白,但我们可以帮助做好解释工作,医患矛盾就会减少很多。”说到这里,她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自豪。

她笑着回忆道,“一开始订单很少,收入也不稳定,但只要用心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口碑就会慢慢积累起来。”凭借专业的医学知识和贴心的服务,她的客户越来越多,“有些患者觉得我服务好,还会把家人朋友介绍给我,慢慢地,工作就走上正轨了。”

在陪诊过程中,杨云曾遇到过许多令人难忘的患者。有一位患者在上海工作,她不识字的母亲要从云南昭通带着孙子来昆明儿童医院复查,因此她找到了杨云。“刚见面的时候,其实老人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她女儿会花钱请人陪她们看病,但是陪诊结束后,老人特别感激我,第二次来找我的时候还送了一大箱昭通苹果。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她感动地说。

月入轻松过万?

广阔市场下孕育着信任“危机”

谈到陪诊师这份职业,严雨和杨云都不约而同谈到相似的难点:获取客源艰难;存在信任“危机”。

初入陪诊市场,杨云回忆曾面临着诸多挑战。当时昆明的陪诊市场尚不成熟,获客渠道主要来自社交平台。“最开始,我在小红书、抖音、朋友圈到处发信息,像大海捞针一样寻找客户。”

严雨曾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在她看来,陪诊服务在成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大量的患者都有需求,然后难点就在于获取客源,“大家对于陪诊师的了解还是很少,并且许多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寻找陪诊师。尤其是兼职的个人陪诊师,通常是通过社交平台、朋友介绍,来获取客源,范围较为狭窄。另外一些患者对于陪诊价格很敏感,觉得并不‘值当’。外界所传的陪诊师月入过万,实在少见,更多的陪诊师收入并不高。”

陪诊师,还有一个难点,则是存在信任“危机”。杨云提到,陪诊师这个职业也曾让她多次面临外界的误解。她坦言,“以前,有些人打着陪诊的幌子做黄牛、医托的事,导致我们也被医生和患者误解。去医院的时候,我都不敢说自己是陪诊师,只能说是患者的亲戚。”杨云无奈地说。但随着国家对这类违法现象的打击,以及大家共同的努力,情况逐渐好转。“现在好多了,医生们也意识到我们能帮他们减轻负担,减少医患矛盾。”她欣慰地说,“有些医生还会主动和我交流患者的情况,帮忙开药、开检查等。”

严雨也提到,存在被患者不理解的情况,“完成陪诊服务后,有患者会说觉得没有达到他的需求,因此不给予或者少给予报酬。”

随着陪诊服务人员这一新职业迅速崛起,陪诊服务行业人才短缺、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凸显。

为何要开展培训?

职业化、规范化是陪诊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关于陪诊服务的规范化,改变正在发生。

此前,成都市人社局会同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以陪诊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评价为切口,在全国率先开发了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同步构建了培训课程体系。同时,为了保证考核评价过程的规范与严谨,建成“成都市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标准化考点”,通过统一规范的标准化考试,确保每名获证人员都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能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陪诊服务。

今年3月10日,“2025年度成都市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品牌发布暨陪诊服务人才培育联盟成立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备受关注的是,现场向首批27名通过考核的劳动者发出了全国首批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严雨正是全国首批获得“陪诊证”的陪诊师。她提到,“培训涵盖了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且专业,对于没有医疗经验知识的人来说,理解会稍微困难一点,考试也有难度。好在自己有一定养老服务的经验,通过大量的学习后,能更系统、全面地了解陪诊师具体做什么,如何去做。”

获证后,严雨明显感觉到患者对于自己更安心了,客源也更多了,“可能我的陪诊经验没有一些陪诊师多,但是因为我通过了政府单位组织的专业陪诊培训和考试,患者看见我的证书会更安心一些,对我的信赖度也会提升更多。”

今年3月,由于家属工作调动,杨云一番深思熟虑后也跟来了四川。初到成都,她就得知了这个喜讯──在成都可以考取人社部门颁发的《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有官方认证的陪诊服务应用试点医院,还能在官方指定的平台接单。“我觉得这是让陪诊工作更正规、更规范的好机会,所以毫不犹豫就报名了。”杨云告诉记者,9天的培训中,不仅有华西的专家授课,还能到华西医院实操。“在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像和患者沟通的技巧、各个医院的就诊流程,这些对我的工作帮助太大了。” 

从护士到陪诊师,杨云的身份在变,但她对患者的关怀和责任感始终未变。谈及未来,杨云充满期待:“我希望陪诊行业能越来越规范,有更多专业的人加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也会继续努力,在这条温暖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严雨也期待表示,希望有更专业的平台,搭建起专业陪诊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陪诊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职业化、规范化是陪诊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规范有序发展陪诊服务这一新兴业态,不仅积极回应了群众便捷就医的需求,也是缓解医患矛盾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拓宽了劳动者就业渠道。”成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市人社局会同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聚焦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职业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探索实现从培训、评价到就业创业的全链条服务,打造并集约发布了30个“成都特色”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帮助劳动者快速掌握实用技能,实现从单一技能到多种技能的全面提升,为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保障。”成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成都还将通过“成都市陪诊服务人才培育联盟”,整合多方力量资源,从共建共享培训和评价标准体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资源整合和调配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入合作,推动陪诊服务从“零散化”向“职业化”转型,推动整个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王梓菡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